第3章 宣王中興(1 / 3)

周厲王被逐期間,無法行使最高行政長官的職能,中央政府處於群龍無首的局麵,這種狀態注定是不能持久的。對於任何一個王朝來說,一旦麵臨這樣的情況,基本上就隻剩下兩種應對方案。

要麼冒著不同利益集團爭權奪利直至徹底分裂的高危風險,依靠傳統的禮儀和製度,在國君缺位的情況下維持自動運行;要麼迅速扶立一位君主,然後重新凝聚整合各方的利益訴求,避免政府分崩離析。

有研究表明,相較於無政府狀態,人民更樂意接受專製的統治。所以看起來,除了第二種方案,周王朝似乎已無路可走。

但是,理論上的東西永遠也不可能囊括千奇百怪的世間具象,就周王朝目前的特殊情況而言,到底選擇何人擔任君主,是個令人無比頭痛的問題。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一點,立即迎接周厲王複位是不現實的。眼下國民們還沉浸在驅逐周厲王的亢奮情緒中,如果周王室跟國民頂著幹,一定會激起更大的民憤,到時候打擊的對象或許就不會局限於周厲王本人,連各個政府部門和各位高官貴戚都有被一股腦兒端了的可能。

識時務者為俊傑,作為一個曾經分封天下、推崇禮儀道德、披著神聖外衣的超級政權,國君被趕得抱頭鼠竄已經夠丟人現眼的了,誰也不願意看到事態進一步惡化,畢竟他們還要厚著臉皮繼續充當天下諸侯的宗主,沒有人會傻到自己往自己的傷口上再撒一把鹽對吧?

其次,我們應當注意到,周厲王並非完全沒有複位的可能。他隻是被驅逐了,生命還在延續。臣民放逐國君,曆史上有沒有類似的先例?有!如果我沒有記錯,有且隻有一個,那就是《史記?殷本紀》中記載的“伊尹放太甲”。

商朝時,國君太甲暴虐亂德,輔政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自省,而自攝國政。三年後,通過考察,伊尹認為太甲已經痛改前非,就親自把他迎回國都,且還政於他。太甲複位後,汲取以往的教訓,勵精圖治,終於成為了一代聖賢之君。這個典故多用來證明,伊尹是個擁有大智慧的忠直之人,在他的改造下,一個胡作非為的典型官二代得以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好了,鎬京留守政府需要的正是“脫胎換骨,重新做人”這八個字,既然前朝已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那為什麼咱們不能複製一下呢?所以,在鎬京決策者們的腦海中,維持現狀以觀後效的做法,無疑是一個具有相當吸引力的選擇。

最後,我們應當記得,周厲王的太子姬靜還在鎬京。假如說,讓姬靜暫時署理國君的職責,如果國人們的仇恨被時間逐漸衝淡,那就把周厲王接回來繼續執政;如果國人們還是忘不了過去,那就把姬靜慢慢扶正,取周厲王而代之。這種一就兩便的折中方案可不可行呢?

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根本不可行。至於原因嘛,大家不要忘了,在國人們的眼中,姬靜早已經被打死了,那麼現在突然又冒出來的這個姬靜到底是不是本尊呢?

如果是本尊,那說明國人們前次被當猴耍了。百死餘孽竟然還敢現身,這不是公然藐視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決心與能力嗎?好吧,算你狠,咱不嫌麻煩,重新再打一次就是。

如果不是本尊,那也行,隻不過你們這些當官的要給個解釋,眼前這個叫姬靜的家夥是從哪給弄來的,到底是機器人還是克隆人,要是解釋不清楚,對不起,咱一樣重新打過。

在這樣的考慮下,王朝的重輔——周公和召公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決定在周厲王被放逐期間,由他們兩人共同主持朝廷的日常工作。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辦法,不但為周厲王保留了回歸的希望,而且避免了姬靜過早地被暴露,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王朝的尊嚴。

此外,周召二公本就是上下公認的賢良,由他們攝理朝政,大家既服氣,又放心。就這樣,在周公和召公的引領下,一度瀕臨崩潰的西周王朝,又暫時地脫離了生命危險。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是公元前828年。這一年很普通,不過鬱鬱寡歡的周厲王死在了彘地。十三年來,周公和召公殫精竭慮,宵衣旰食,為增進人民福祉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大大改善了國人暴動以後人民與王室之間的緊張關係,雖然沒有來得及迎接周厲王東山再起,但是為姬靜的複出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政治環境。

公元前827年,在周公和召公的扶持下,姬靜重出江湖,順利當選西周王朝的第十一任君主,史稱周宣王。

周宣王繼位之初,國內的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經濟景氣有所回升,但少數民族不斷入侵的局麵,不但沒有得到顯著扭轉,反而變得更加嚴峻。

所以,新官上任的周宣王點起的第一把火,就是西征戎族。

公元前824年,大夫秦仲奉命伐戎,馬革裹屍而回;隨後,秦仲之子秦其率兵七千繼續伐戎,凱旋而還。於是周宣王將占領的西戎之地封予秦其,從此,秦其的繼承人被稱為“西垂大夫”。

次年,周宣王與大夫兮甲一道攻伐犬戎,把一度迫近王畿的犬戎遠遠地趕到了太原(今甘肅鎮原一帶)以外。

周宣王的第二把火是東征夷族。

他令召公姬虎等人數次率軍沿淮水東行,把曾經屢屢進犯江漢平原的的淮夷打得落花流水(《詩?大雅?江漢》有雲:“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可為證),連山東境內的徐夷(即徐國,淮夷的一支,地處魯國以東,位列諸侯,實力強大,自周武王死後便屢屢發動叛亂,在它的威脅下,魯國甚至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也被迫表示,願意恢複國君赴鎬京覲見周天子的舊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