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驪山,鎬京陷入犬戎之手,人民慘遭劫難,繁華毀於一旦。王畿搞出這麼大動靜,周邊的諸侯終於相信,這回再不發兵救援,下次就真沒得玩了。
坊間還有一種流傳的說法是,其實鎬京的變故當時並沒有大範圍傳播開去,隻不過因為犬戎的行為過於荒蠻暴虐,就連之前為他們充當內應的西申侯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向周邊諸侯示警,請求正義人士起兵靖難。
總之,無論是哪種說法,晉文侯、衛武公、秦部落首領嬴開和鄭武公四路豪傑首倡義舉,第一時間親自率軍趕赴鎬京,驅逐犬戎。
犬戎素來習慣打運動戰,要他們固守鎬京,一則無心,二則無備,所以很快就在義軍的逼迫下,主動撤出鎬京,榮歸故裏。
戎人自覺跑路,四路義軍追趕莫及,隻好換個方式繼續擴大戰果,具體來說,就是與西申侯等一道,扶持廢太子姬宜臼在西申國登基,史稱周平王。
繼立新君,表明了周王朝麵對戎人侵襲時打不爛、扁不死的戰鬥精神,這本是件振奮人心的好事,可是大夥的情緒卻提振不起來。
因為,就在周平王即位的同時,虢石父的兒子虢公翰卻另起爐灶,糾集了大大小小十數家諸侯,在惠邑(約在鎬京附近某處)將姬宜臼的叔叔姬餘臣擁立為王,史稱周攜王。
周王朝講究子承父業,從法理上來說,姬餘臣並沒有王位繼承權。所以,當時的主流評論大多把周攜王看作是偽政府形象代言人,把虢公翰等人看作是亂臣賊子。
可是,惠邑方麵自我感覺良好,大大方方地改元建年,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築城牆,同時發布文書,詔告天下,儼然以王室正宗自居。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一國不容二主,“周二王並立”的局麵,對於天下而言是個意外,對於周平王而言則是種恥辱。可是,周平王根本無暇顧及惠邑政權的非法成立,他現在最緊迫的關切,是如何防範戎人卷土重來。
周平王雖說在西申國建立了流亡政府,但不可能在西申國長期定居,他遲早還是要遷回到王畿故地去。
而鎬京已被犬戎大肆破壞,百姓流散,宮殿焚毀,牆垣倒塌,滿眼荒蕪,光景甚是淒涼。假如周平王複都鎬京,則非但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來維持正常運轉,而且上次爽了一把的戎人勢必會像印度黑公交司機一樣梅開二度乃至樂此不疲,在他們的魔爪下,鎬京基本上就是一座不設防的城市。
鑒於此,周平王和一部分閣僚萌生了遷都洛邑的想法。
洛邑,又名成周(相對而言,鎬京又名宗周),周王室的直轄屬地,它是僅次於鎬京的大型城邑。
周武王滅商後,為了鞏固周王室對東方的統治,便計劃在伊、洛二水流域的夏人故居之地建設一座新的都邑——洛邑。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洛邑尚未動工,周武王就病逝了。
年僅十三歲的周成王繼位後,奉命監守武庚(先秦講究滅國不滅祀,商朝滅亡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被封於殷商的舊都安陽)的“三監”(周武王為了防止殷商餘孽作亂,在朝歌及其附近地帶設置衛、鄘、邶三個軍事管理區,對安陽形成了新月形包圍鏈,史稱“三監”。三監的負責人分別由武王的胞弟管叔鮮、蔡叔度和霍叔處擔任,他們三人同時擁有自己的封國,即管國、蔡國和霍國)因為不滿周公姬旦攝政,竟然聯合武庚發動叛亂。
三年後,周公誅殺武庚,平定三監,複令胞弟康叔在武庚和三監的封地上重新組建衛國,周武王未竟的計劃也被緊急提上日程。於是周成王派召公勘定地理位置,周公審驗複察,洛邑隨即動工興建。
工程畢竣後,城邑建製嚴整,規模宏大,周成王欣喜不已,親自蒞臨洛邑,舉行祀典,下令將參與“三監之亂”的“殷頑”盡數遷來監視居住,回程時又特命周公留守,儀式非常隆重。
至周昭王、周穆王時代,周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東方事務的管理,因為洛邑位於天下中心,四方貢賦道裏均等,漸漸成為了王朝的陪都。
以上這些,大致可以解釋周平王為什麼要選擇遷都洛邑。可是,遷都這樣的事情,往往會遭遇巨大的阻力,確切點說,是來自土地利益既得者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