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王朝東遷(3 / 3)

然而,周平王現在的境況最多也就是勉強解決了溫飽,要他擠出點費用來打壓周攜王,那簡直比要他擠出點奶水來還難。

這種說法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在內,東遷後的周王室僅僅擁有今日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不抵沁水,方圓隻有六百餘裏,地窄人寡,如果把這點家當拿去和那些瘋狂擴張的諸侯比,東周的王畿頂多隻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

這樣說起來,周平王似乎挺衰的。但是我覺得他大可不必氣餒,因為哪怕就是這點家當,他的子孫硬沒一個人能超過他。

既然憑借自己的實力不能搞定周攜王,那麼憑借諸侯的力量可不可行呢?理論上絕對可行。

《史記?周本紀》就說了,“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要是上述諸侯無論哪一家願意拔刀相助,周平王都可以高枕無憂,可是,人家願意嗎?這個…

我們不妨先看看,西周末年至東周初年,周王室和天下諸侯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周王室推行分封建製,天下諸侯一般是由下麵這些人物構成。

一類是姬姓宗親,周王室使他們鎮守四方,永為王畿之藩籬,例如晉國、衛國、鄭國、魯國、燕國、虢國、蔡國等。這類諸侯占了天下諸侯數的大半,史傳周初分封時,“兼製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二類是周的功臣宿將,例如齊國、楚國、秦國、徐國等。

三類是三皇五帝及夏、商的苗裔。先賢有德,不能斷了祭祀,故封舜的後代於陳、夏的後代於杞、商的後代於宋等等。

當西周建立之初,國威震於四方,諸侯無不敬服,分封建製確實起到了穩固疆土、促進統一的積極作用。

但是世異時移,各諸侯國主與周王室之間,已經淡化了前代的血緣關係和戰鬥情誼。各諸侯國擁有自己的行政、司法、財稅與軍隊體係,本身具備了一個獨立政權的基本條件。

隨著時間的發展,有的諸侯實力之強盛,已經遠遠超出了諸侯這一法律地位所能涵蓋的範疇。

西周末年,周王名分上還是天下的行政首長和精神領袖,但從實際掌控能力來看隻能算是共主;各諸侯名分上需要承擔朝拜、納貢以及拱衛周王室的義務,但實際上多有荒廢,譬如周厲王被流放期間,諸侯們就集體把周王室晾到了一邊。

那麼,周平王喬遷新居後,這種尷尬的局麵是否有所好轉呢?實事求是地說,依然不容樂觀。幾乎所有論及東周的史料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楚國並沒有派人入京朝拜供奉,這似乎反映了當時天下諸侯對周王室的一種態度。

周平王固然可以為楚國的失禮衝冠一怒,但是反觀楚國,之所以敢於挑戰周王的權威,原因無它,一是荊楚地處偏遠,中央政權的影響力難以抵及,可以借助優越的地緣條件發展壯大,擁有與中央抗衡的實力;二是周王室經過幾代君主的不懈折騰,已經喪失了羈縻諸侯的能力。你周天子也會被混沌初開的犬戎攆著屁股跑?你不過如此嘛!

隨著周王室的日益衰落,中央政權更加需要諸侯提供財政支持和武力保護,甚至淪落到了割讓王畿之地以結交諸侯的地步。此時的周王室,隻能依靠之前殘存的血緣關係及政治遺產,在諸侯的夾縫中艱難求生。而諸侯也利用周王室乃天下正宗的政治噱頭,來謀取各自的利益。

總之,在一個足夠強大、能夠憑借一己之力吞並四方的諸侯崛起之前,周王室尚能夠勉強維持名義上的天子身份,但要想有太多的作為(譬如發起剿滅周攜王的內戰。不過周攜王並沒有鬧出多大動靜,於公元前750年被晉文侯剿滅)已無可能。

幸運的是,各諸侯之間明爭暗鬥,相互牽製,難以出現一個足以取代周王室的超級大國,這也正是東周五百餘年一息尚存的原因。

不幸的是,在那個弱肉強食,成王敗寇的紛亂年代,睥睨天下的雄主終究會脫穎而出,而東周的命運,也將在另一場華美的演出中,扮演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並緩緩退出中國大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