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莊公小霸之遠交近攻(1 / 3)

衛國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接連殺死了兩個國君,必然導致著高層的人事變動和政策調整,整體外交已呈現出收縮態勢,鄭國又迎來了希望的曙光。

雖然在州籲策劃的五國入侵中,鄭國的防線一度被壓縮至國都新鄭,但我們不難發現,五國聯軍並沒有一個實力超群的領袖,它們之間沒有達成長久的、堅固的合作關係,因此它們的再度聯手是不可期待的。

縱觀天下大勢,四大邊緣強國還沒有完成區域整合,秦國正在剿滅西戎,晉國正在同室操戈,齊國正在閉關修煉,楚國正在掃蕩江漢。此時的鄭國依舊可以在不受邊緣勢力幹擾的情況下,專注於製衡周邊諸侯,確立自己在中原地區一強獨大的地位。

以公元前718年為基點,在敘述鄭莊公小霸中原的曆程時,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鄭國外交策略的節奏性變化。

從公元前718年到公元前713年前段,鄭莊公實施遠交近攻,交好齊、魯,遏製宋國,同時靈活處理與周王室的關係。

從公元前713年後段到公元前701年,鄭莊公主導鄭、齊、魯三國同盟,並借用同盟的力量進一步削弱宋國,打壓周王室,控製周邊小國,至惡曹會盟達到人生的輝煌頂點。

公元前718年4月,趁衛宣公新立,鄭國侵入衛國郊外。衛國隨即聯合南燕(南燕為黃帝後裔的封國,其世代不詳)反攻鄭國。

南燕地處黃河以南,首先與鄭軍遭遇。鄭莊公使大夫祭足、原繁、泄駕率主力部隊正麵迎敵,同時派世子忽(周鄭交質事件後不久,世子忽從洛邑歸國)和次子突率製邑的軍隊襲擊燕軍後路,打了燕軍個措手不及。

6月,燕軍敗退,衛軍不了了之。

9月,宋國掠取了邾國(顓頊後裔的封國,子爵)的土地,邾國不甘受辱,請求鄭國出麵幹預。鄭莊公沒有急著出兵,他決定抓住這個事件,好好運作一番。

天下各國均由周王室分封,其管轄範圍內的土地經由周王室冊封後,理論上是受到王朝的法律保護,不容許他國侵占的。所以,宋國掠取邾國的土地,看似是宋國和邾國的糾紛,但如果上綱上線的話,也可以理解為宋國對周王室權威的挑戰。

切中這個要點,鄭莊公就有了發揮的空間,他再次利用自己在中央政府的影響力,調集王師一道伐宋。

這一次,鄭莊公的勢頭十分凶猛,把商丘的外城都攻陷了。

宋國也不可能坐以待斃,就向魯國緊急求援。誰知告急的使者向魯隱公彙報軍情時大題小做,刻意掩飾宋國危急的狀況,激怒了魯隱公,魯國因此沒有派遣援軍。鄭國最後也沒能攻進內城,就撤走了。

12月,宋國回過神來,以厚勢兵力反擊鄭國,包圍了新鄭以南不遠的長葛。

在與宋國拉鋸的過程中,鄭莊公逐漸意識到,正麵單挑的打法並不是遏製宋國的良方,或許在宋國的背後搞點小動作,牽扯一下宋國的精力,於削弱宋國大有裨益。

公元前717年春,鄭莊公果斷地派使者前往魯國請求“更成”,即與魯國拋卻仇怨,締結友好關係。

與鄭國締結友好對於魯國的好處不明顯,因此魯隱公的態度比較含糊,沒有立即答應。對於魯國來說,比鄰而居的諸侯才是密切的利益關聯者。所以,魯隱公轉而在夏季與齊國至艾地結盟。

這樣的結果,對於鄭莊公來說並非一無所獲,因為早在公元前720年冬,鄭莊公就頗具戰略眼光地與齊僖公在石門簽訂了盟約。

當年或許有很多人不理解,鄭國和齊國一個在中原腹地,一個在中原東隅,非親非故,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塊去,鄭莊公為什麼要和齊國眉來眼去?

繼續這個話題之前,我們照例要對新麵孔——齊國做個簡單介紹。

齊國是西周開國功臣薑子牙的封國,賜爵為侯。薑子牙的祖上做過“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水有功,其後裔有一支封邑於呂地。薑子牙就是呂地這一支的子孫,出生時已經淪為平民。

薑子牙一生鬱鬱不得誌,輾轉報考搞務員於諸侯各國,甚至在商紂王手下打過短工,但都沒有受到賞識。他本以為自己將要老死於戶牖之下,不料耄耋之年卻迎來了轉機。

一天,西伯侯姬昌準備出去狩獵,出門的時候卜了一卦,卦辭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姬昌經過渭水邊時,就看見了薑子牙。當時,薑子牙正在一本正經地垂釣,魚鉤卻是直的,乍一看有點寶氣的樣子。

姬昌認為這個白胡子老頭非同尋常,就屈尊降貴主動上前搭訕。

幾句話下來,姬昌被老頭的談吐折服了,喜不自禁地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說完,就拉著薑子牙同車返回鎬京,並拜為太師。

薑子牙在周國執掌軍事,極富韜略,相繼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了腐朽沒落的商朝,建立了西周。

周武王感念薑子牙的功勞,將他分封到濱臨東海的齊國。齊國是距離鎬京最遠的封國,但周武王的這道人事任命沒有包含把薑子牙發配邊疆的意味。

西周的政治中心鎬京偏居王朝版圖的西域,對於中原東部土地的實際管控能力很差,事實上那裏的土著夷人也並不承認西周的統治,或劃塊地盤自立為王,或非法武裝集會衝擊臨近諸侯的政府機關,鬧騰得挺歡勢。

這樣的暴力行為,周王室當然不能容忍。而解決的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以暴製暴,你不聽話,我就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周武王環顧左右,手下最能打的,那非薑子牙莫屬了,於是就把征服東夷的光榮任務交給了薑子牙。

薑子牙就任齊國國君後,“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至周成王初年,爆發了“三監之亂”,淮夷也聞風而動,王朝東部,叛火幾成燎原之勢。

周成王派召公姬奭命令薑子牙說:“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國因此取得了專伐的政治權力,國勢日漸強盛。

回到之前的話題。鄭莊公之所以要和齊國拜把子,是因為他知道如果僅憑一己之力,鄭國很難在中原地區繼續做大,特別是當西麵的周王室已經不能為其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撐後,鄭國必須另外尋找合適的政治同盟,以牽製其他中原強國的力量。

所以,雖然鄭、齊同盟+齊、魯同盟≠鄭、魯同盟,但鄭國至少可以通過齊國,居中轉圜鄭國和魯國的關係,讓彼此都更加親近一點。

除了拉攏宋國東麵的魯國,宋國南麵的陳國也是鄭國公關的對象。沒想到陳桓公的態度非常堅定,毫不猶豫地一口回絕,讓鄭莊公碰了一鼻子的灰。

如果說魯國是久負盛名的大國,春秋初期其周邊小國還時時朝覲(這個傳統源自周召分陝),致使魯隱公有資格跟鄭莊公玩太極,那陳國作為一個沒落貴族的封國(陳國的祖先為舜),憑什麼在鄭國麵前擺譜?

對此,陳桓公應該是這樣考慮的。

在前年攻擊鄭國的五國聯軍裏,衛國同樣是實力不凡的大國,為什麼鄭國不與衛國講和而偏偏與弱小的陳國講和呢?顯然鄭國不是因為懼怕陳國,而是出於分化離間五國集團的目的。

況且脫離五國集團而就鄭至少會得罪衛、宋、蔡三國,一旦鄭國和宋國交戰,陳國何去何從?從宋則鄭怒,從鄭則三國皆怒,左右裏外都不是人。

既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陳國也就犯不著更換國際陣營與鄭國結盟了。

陳桓公的這番分析是比較恰當的,結合前麵他決然誅殺州籲的行為,可見他是一位冷靜而理智的領導人。

可是,我很懷疑陳桓公心裏未嚐沒有這樣樸質而熱烈的想法:你他娘的鄭莊公,以前張牙舞爪的是你,現在討好賣乖的還是你,你怎麼不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