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96年11月,衛國發生政變,右公子職和左公子泄立衛宣公的兒子黔牟為君,衛惠公逃往齊國。齊襄公財大氣粗,一聽說自己的親外甥受了欺負,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從公元前695年春季開始,齊襄公便頻繁地組織多國聯軍攻擊衛國,目的在於驅逐黔牟,幫衛惠公奪回衛國政壇排行榜第一位的寶座。
公元前689年冬,齊襄公召集魯、宋、陳、蔡四國軍隊再次找衛國聊聊,氣焰洶洶,大有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勢頭。這時,一個久違的身影映入了我們的眼簾——周王室派兵馳援衛國。
周王室站出來趟衛國這淌渾水,是一個頗讓我感到驚訝的事情。
因為,周王室此戰麵臨的對手齊國,比巔峰時代的鄭國更加強大;反觀周王室自身,非但沒有絲毫複興的跡象,而且七年前還發生了極具破壞力的“庶孽之亂”。
此事說來話長。周王室東遷以後,禮樂崩壞,綱常不舉,外有諸侯競相爭霸,內有諸子爭奪王位,“庶孽之亂”就是指庶子從嫡子手中搶奪王位的變亂。
春秋時期,周王室總共出現了四次影響惡劣的庶孽之亂,分別是子克之亂、子頹之亂、子帶之亂和子朝之亂。
下麵要說的,就是子克之亂。
話說周桓王在位時,寵愛庶子姬克,有心想將王位傳授給他。可是受製於宗法製度,姬克不能獲取世子的身份,周桓王隻好退而求其次,特意囑托時任王庭正卿的周公黑肩,讓他侍奉姬克。
大夫辛伯得知了這個情況後,深感不妥,勸諫道:“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妾媵等同於王後,庶子等同於嫡子,次卿等同於正卿,城邑等同於國都,這些都是禍亂的根源。
言下之意,周王室本就外憂不絕,你周桓王還要讓庶子獲取特殊的政治待遇,這不是沒事找抽嗎?
周桓王不聽,公元前697年,他扔下一個爛攤子自顧自地駕鶴西去。
周莊王姬佗繼位後,姬克和黑肩漸漸地有了謀反之意,一直暗中積蓄力量,朝思暮想著早點送周莊王上路。
公元前694年,黑肩認為發動政變的時機已經成熟,準備一舉殺掉周莊王,另立姬克為王。但是,他的計劃被大夫辛伯識破,辛伯提前向周莊王示警。
周莊王采取緊急行動,先發製人,將黑肩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把這場以庶篡嫡的政變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姬克見事情敗露,隻得遠走他鄉,逃往燕國。
“子克之亂”損耗了周王室的內功也就罷了,更不利的因素是周莊王此行師出無名。
大家別忘了,衛惠公謀害兄長公子伋的做法雖然令人不齒,但他後來也是衛宣公欽點的正宗世子,由他繼承王位,至少在程序上經得起檢驗。
所以說,真正的亂臣賊子,反而是公子黔牟那夥人。
實力不濟,道理虧輸,我實在找不出周莊王可以達成目標的理由。莫非他以為自己是超級無敵美少女,能代表月亮消滅齊國?
快醒醒吧,現在都流行看喜羊羊與灰太狼啦!
周莊王的行政亂作為,很快就被齊國聯軍用暴力給頂了回去。
公元前688年夏,衛惠公在齊國聯軍的護送下複國,隨後誅殺右公子職和左公子泄,又將黔牟政府的骨幹分子寧跪流放到了秦國。至於黔牟本人,則流亡到了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