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魯桓,殘殺鄭亹,淫*亂文薑,廢立衛君,對抗周室,此時的齊襄公,當真是呼風喚雨,揮灑自如,處處顯露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覺。
齊襄公的自負,並非無本之木,事實上這要得益於齊國優良的地緣環境和齊國先君積累的政治財富。
齊國所處的地緣板塊大致呈菱形。中間一塊平原,西北麵是濟水(濟水是一條古代存在的河流,如今已成了黃河末端的一部分。黃河喜歡改道,春秋時期,它入海的路徑在濟水以北上下擺動);東北麵是渤海;東南麵是萊夷聚居區;西南麵是由泰山、魯山、沂山、五蓮山連接組成的一線山脈。
菱形的四道邊中,濟水和泰魯沂蓮山脈把齊國所處的山東半島與大陸分割開來,構成了齊國相對封閉的地形。
西北麵的濟水以外是千裏黃泛區,北戎和燕國要跨越這一區域南侵非常困難。
東北麵的渤海以外也是安全的,以春秋時期的技術手段而論,不可能有哪個族群漂洋過海入侵齊國。
東南麵的萊夷固然生猛,奈何遇上了以軍力威猛而著稱的齊國,所以我們在史籍中幾乎找不到夷人襲擾齊國的記錄。
稍微複雜一點的是西南麵。
西南麵的泰魯沂蓮山脈斷續連接,斷續處有貫通山脈的山口;而且山脈西北端未與濟水充分交彙,山腳河岸有一條平緩的走廊。
這些孔道的存在,使得居於泰魯沂蓮山脈另一側的魯國有可能對齊國發起攻擊。當然,齊國也可以花較少的資源封閉這些孔道,或是反過來通過這些孔道前出中原。
另外要特別指出的是,沂山和五蓮山之間的斷續口很大,用“山口”來描繪已不太適宜。占據這處斷口的,是一個由周武王分封的叫作莒的老牌諸侯。
莒國一度在山東境內實力僅次於齊、魯,不過因為它早期的史料散佚,中期沒有誕生什麼名人典故,後期基本上被齊國欺淩,以致於今人對它沒有多少了解。
其實在春秋初期,莒國是山東事務的重要參與者,齊國和魯國的失意政客,往往都喜歡避居莒國,以謀求東山再起。
所以,莒國是平衡齊、魯關係的一支重要力量。
總之,齊國擁有物產豐富(平原產糧,濱海產漁鹽,山陵產銅鐵),進退兩便的地緣優勢。
除了地緣條件得天獨厚,齊國的人文政治也可圈可點。
老師之前陸陸續續提到過不少關於齊國的事跡,如果以周王室東遷洛邑為起始,那麼本文中出現的第一位齊國君主是齊僖公。其實,齊僖公的父親齊莊公,也可以歸入春秋人物之列。
齊莊公在曆史上不太有名,但他執政期間的一項指標足以令絕大多數君主汗顏,這項指標就是在位時間的長度。齊莊公於公元前794年至公元前731年在位,前後長達64年,比大家耳熟能詳的康熙、乾隆還長。
然而,我們不能把齊莊公標榜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因為,以老師的見聞所及,至少還有兩位君主比齊莊公更牛。
先看一位叫趙佗的人,他原是秦軍將領,公元前203年37歲時創建南越國,當了67年國王,最後於公元前137年104歲時死在任上。
再看一位叫太戊的人,他是商王朝的第九任國王,諡號中宗。《尚書?無逸》中說:“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公元前1488年—公元前1414年)”。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齊僖公在位的時長隻及他老爸一半,計33年,父子二人統治齊國接近一個世紀。
在春秋亂世之中,齊莊公和齊僖公治國有方,政局長期穩定,國力穩步增長。
國際事務方麵,齊國采取務實靈活的外交政策,積極周旋於周王室、鄭國和其他中原大國之間,先與鄭、魯聯合打擊宋、衛,後又與宋、衛聯合打擊鄭、魯。
幾個回合下來,齊國把宋、衛、鄭、魯四國玩了個遍,本土非但分毫未損,而且坐收漁人之利,巧借各方矛盾為自己的發展服務。等中原諸侯回過神來,齊國早已一騎絕塵,狂奔而去。
齊襄公即位之後,吞並紀國,同時壓製魯、鄭、衛三國,在國際社會上咄咄逼人,大有勝過乃祖乃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