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疾病預防(1 / 2)

1.家庭應隨時準備外用藥

孩子學走之後,可能常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備些外用藥,有些輕傷小傷可以自行處理。

紅汞(紅藥水)

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兩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而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

常用濃度0.5%~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黏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酒

常用1%~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

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一份75%的酒精兌兩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

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2.預防球菌性肺炎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萬人死於球菌性肺炎。對於兒童來說,球菌性肺炎感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肺炎球菌與正常菌群共存於上呼吸道,多達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兒童鼻咽部攜帶肺炎球菌。肺炎球菌常在家庭內部或學生之間,特別是幼童之間傳播。肺炎球菌在上呼吸道的局部轉移會造成咽炎和中耳炎,當肺炎球菌隨著吸入的氣流進入肺泡後,迅速擴增,造成肺炎。當感染到周圍組織時,會導致胸膜炎、膿胸、心包炎,當菌體進入血循環後,會引起敗血症和肺外一些部位如腦膜、心瓣膜、關節、軟組織的感染。球菌性肺炎臨床表現為:高熱、咳嗽、咯痰。

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肺炎球菌的耐藥性在世界範圍內大量增強,故常導致治療失敗。

預防肺炎球菌感染的最好辦法是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象:2歲以上兒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缺陷者、無脾者。接種一針,抗體有效保護水平可持續5年。接種反應輕微。

3.猩紅熱的治療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多見於2~8歲兒童。

發病原因

冬春季發病較多,由於這種細菌含有紅疹毒素,所以得病後皮膚出現紅疹。

病狀表現

感染後2~3天出現症狀,發燒,數小時後全身皮膚猩紅,布滿細小紅疹,有時如雞皮樣。在皮膚皺折處皮疹密集,同時有咽痛、頭痛、嘔吐,也可能有腹痛,並有全身不適。檢查可見患兒咽部紅,扁桃腺腫大,有膿性滲出物。舌質鮮紅,舌乳頭肥大突出如楊梅狀,稱為楊梅舌。持續2~3天體溫下降,皮疹逐漸消退。疹退後皮膚無色素沉著。2周左右可有脫皮。一般多為細屑樣,嚴重病例可有大片脫皮。

學齡前兒童和學齡兒童受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可能並發變態反應性疾病,常見的是急性腎小球腎炎,往往發生在猩紅熱2周以後。輕症隻在尿常規化驗發現有少量蛋白和紅、白血球。重症可有水腫、少尿和血尿,也可有血壓升高。因此對猩紅熱患兒在發病2周時,應作尿常規化驗,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此外也可並發化膿性損害,多見於體弱兒和幼兒。常見如頸部淋巴腺炎,表現為發燒、頸部淋巴腺腫大疼痛、全身不適等。也可發生化膿性中耳炎。

治療方法

患兒要隔離以防止傳染別人,同時也減少再感染其他疾病,臥床休息。在發熱期間宜給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燒退後可恢複正常飲食。一般患兒不必住院治療。可用青黴素注射、紅黴素口服或其他抗生素治療。用藥後1~2天體溫可下降,皮疹消退。這時不可停藥,因體內細菌未完全殺滅。一般應治療5~7天,症狀完全消失,咽部紅腫消退才可停藥。經過正規足量抗生素治療7天,無症狀體征者可解除隔離。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