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立足國情,並借鑒外國有益的經驗,在總結人民法院50年尤其是近年來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出台了《人民法院5年改革綱要》,這在人民法院發展史上,是第一次。
200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審時度勢,明確提出,將人民法院在21世紀的工作主題確定為“公正與效率”。這在人民法院的發展史上,是第一次。
200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在繼續搞好審判機製改革的同時,著手推進司法體製改革。這在人民法院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
2002年6月起,中國法院開始實行法官開庭著法袍、使用法槌的製度。一個小小的舉措,表明人民法院的現代司法理念正在發生悄悄的變化,司法文明賦予了法官審判職能新的內涵。這在人民法院的發展史上,仍是第一次。
200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全國30萬名法院工作人員行動起來,認真開展“公正與效率”司法大檢查活動。這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法院開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司法檢查活動。
2005年5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製度的決定》正式實施,中國特色人民陪審員製度從無到有、從簡略到完善、從零散規定到專門立法,已經走過了近80年的風雨曆程。
200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通過了2007年度司法解釋立項計劃。這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統一製定司法解釋立項計劃。
…………
法治,是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是政治家、法學家、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所有法律職業者的共同追求。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國家與國家的和平共處,都離不開法治。“我們所有的奮鬥,就是要實現一個法治的世界,一個和諧的世界。隻有這樣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回顧這些年來人民法院走過的改革曆程,肖揚深情地說:“我在政法部門輾轉幾十個春秋,在公安、檢察、司法部門都工作過。從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我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來,令我欣慰的是,多年的辛勞有了收獲。在黨的領導下,法院係統的同事齊心合力,同舟共濟,推動了審判工作,隊伍建設和法院改革向前發展。我對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滿信心,對人民法院的未來充滿信心。”
這些年間經曆的風風雨雨,令肖揚感慨萬千。“首席大法官讓我品嚐了當法官的酸甜苦辣,真正理解了法官作為司法職能具體實施者的特殊作用,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法官職業樸素之中的偉大,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在共和國曆任最高法院院長當中,肖揚是少有的一位法學專家。他在擔任高層領導職務之餘,還曾兼過國內兩所高校的教授和特約研究生導師,曾負責起草《反貪汙賄賂法》。展望未來,肖揚既感到任重道遠,又充滿了信心。肖揚曾說,作為一名最高法院的法官,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牢固樹立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理念。人民法院的審判事業關係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不付出真感情就難以真正做到司法為民和公正司法,就容易在各種誘惑麵前喪失原則,就容易陷入各種非法的利益格局而走歪路,就容易在各種困難麵前畏懼退縮。
法院的中心工作是審判,審判必須確保公正,由法官居中裁判,保證天平不傾斜,這靠的是高素質的法官隊伍。“如果生產單位沒有高素質的工人,生產不出優質的產品;同樣,一個低水平的法官肯定判不出好案子。”
肖揚出任最高法院院長後,曾不知多少次遇到過攔車告狀的。對此,這位首席大法官是這樣看待的:“每一次我都覺得攔車告狀的人,並不都是刁民,也更不可能是壞人。要麼有冤情,要麼有審判不公問題。也不排除有個別糾纏的。他總是有難處,他才會采取這個辦法。所以,每次,我都停下來,讓工作人員把他的告狀信收起,轉給主管部門,移交法律程序處理。每一件案情必須做出回答。”
“人民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這道防線被衝垮了,失守了,人民群眾就找不到說理、說法的地方,這樣的社會就必然是無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混亂的社會,不會建成一個和諧的社會,所以我們要千方百計、百計千方,努力守住這個防線。人民法官要做‘公平的化身’和‘正義的守護神’,要使司法公正這道防線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這位首席大法官道出了他的心聲。
肖揚的夫人與他自己是同鄉,由於自己一直忙於工作,夫婦倆聚少離多。肖揚感慨地說:“我常跟她講,跟著我太受苦了。確實,我夫人為我付出了很多,家中老人及小孩全由她照顧,她也有她的事業,是位高級工程師,為了我,她提前退休了。”
2008年3月,年滿70歲的肖揚正式從各自的崗位上退下來了。肖揚深情回顧自己的法官歲月。“在人民法院奮鬥的這段歲月,我將珍藏在記憶的檔案裏。我曾說過,擔任大法官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無限的。”
肖揚說自己不抽煙不喝酒,下象棋、打太極拳、遊泳、打桌球還可以。“讀書比較雜。最喜歡研究的是法律了,一是曆史和法製史,二是作為法院院長其他法律也要鑽研。三句不離本行嘛。除此之外,我比較喜歡看古書、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