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國物流業發展新趨勢及經驗借鑒(1 / 2)

德國物流業發展新趨勢及經驗借鑒

理論探索

作者:王光豔

編者按:物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加速器,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同時,物流業在解決就業、服務民生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與德國物流業發展水平相比,我國物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麵還有較大的差距,德國政府在促進物流發展中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一、德國物流業發展基本情況

德國物流業是繼汽車製造業、健康產業之後的第三大產業。物流業吸納就業人數占服務業就業人數的50%,占德國全部就業人口的1/10。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為5%-8%。物流行業吸納就業人數達270萬人,占服務業就業人數的50%,占德國全部就業人口的1/10。從總體來看,當前德國物流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一)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物流組織化程度高。

德國運輸體係非常發達,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海運、河運等多種運輸方式有機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通過貨運村、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及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了不同運輸方式的高效轉運和有序銜接。1932年,德國政府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約50公裏),目前,高速公路達1.1萬公裏,占德國65萬公路總裏程的1.8%,僅次於美國、中國和加拿大,且高速公路全部由政府出資建設。

(二)第三方物流比重高,精益物流發展迅速。

目前,德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收入占比在70%以上,且大部分物流企業與物流需求方保持長期的(5-10年)合作關係。為適應製造業個性化定製需求的快速發展,物流服務從過去的即時供應(JIT)逐步向精益物流(JIS)發展。一些大的物流企業如德訊物流、敦豪物流等正加速全球物流網點布局,構建服務全球的“門到門”的物流服務網絡。

(三)供應鏈縱向延伸,增值服務範圍不斷拓展。

為提高服務能力和盈利水平,適應製造業集中於核心業務、分工日益深化、產品輔助性工作外包的需要,德國物流業把增值服務作為利潤增長的重要源泉,物流企業不僅提供倉儲、運輸等基礎性服務,而且還逐步將包裝、流通加工、貼標、產品整理、技術服務、售後維修等增值服務納入經營範圍。

(四)現代化程度高,物流服務響應速度快。

在德國內陸運輸中,集裝箱運輸、可分離箱式貨車非常普遍;車、廂可自行分離、用支架支撐的橋式集裝箱(Swap Container)的使用率達到30%;自動化立體倉庫、標準托盤、集裝單元等物流設施和裝備應用廣泛。德國政府從2005年開始對高速公路上行駛的12噸以上大卡車實行收費。但由於采用全自動收費係統,實現了高速公路不停車、無收費站的全自動收費,高速公路暢通無阻,車速快,基本沒有塞車現象。

(五)法律法規完善,經營規範有序。德國貨車司機和大客車司機培訓製度非常嚴格,貨運車輛的最大載重量一般不超過40噸,以保護公路、防止交通事故。對於違反相關規定及超載的車輛,不僅貨車司機,而且車主、貨主企業等三方均要受到重罰,因此,很少出現超載現象。

二、德國促進綠色物流發展的主要措施

德國政府非常注重經濟、生態、社會三者的平衡發展,物流業形成了良好的節能減排氛圍。

(一)加強規劃指導,合理布局物流節點和交通網絡。

德國政府在物流方麵的規劃主要體現在物流節點、交通樞紐的布局和建設方麵。德國的公共物流基礎設施一般由政府投資建設。如政府在製造業中心和經濟中心規劃建設了39個貨運村(物流園區),這些貨運村的土地及基礎設施由政府規劃、出資購買和建設,然後通過招商方式由物流企業入住經營。德國的港口由政府投資建設,建成後將碼頭出租或出售給物流公司運營。

(二)優先發展水運、鐵運,降低運輸成本。

德國政府鼓勵發展內河航運和鐵路運輸,盡量減少碳排放量高的公路和航空運輸。德國400公裏以上貨運業務一般采用鐵路運輸,盡量減少公路運輸。目前,漢堡港70%的腹地遠程運輸均采用鐵路運輸。同時,積極推進多式聯運,通過貨運村、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節點及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了不同運輸方式的高效轉運和有序銜接,保證了貨物的快速轉運、提高物流的組織化程度、低降低了物流成本。如漢堡港除碼頭設施較為健全外,港區內還建有400公裏的鐵路線延伸至碼頭,船舶上的集裝箱可以直接轉變為鐵路運輸。

(三)采取技術和組織措施,減少物流各環節的碳排放。

企業從提高競爭力、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積極采用低排放的裝備和運輸工具。如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在海邊、碼頭和物流園區的開闊地安裝風力發電機等發展再生能源,企業剩餘的電能可以入網,由電力公司回購。通過加大對建築保溫、高效照明、廢水循環利用和再生能源利用等設施方麵的投資,盡量減少能耗。與此同時,通過統一配送、共同配送、建立中小物流企業聯盟等方式提高車輛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