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音樂:不僅僅是鋼琴課(1 / 2)

有個要好的朋友,開玩笑地說:“你女兒都小上學了,還沒學鋼琴?那怎麼行,以後會有什麼出息嗎?”

朋友女兒在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開始練鋼琴,現在小學三年級,都考過了鋼琴六級。現在,他找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為女兒教鋼琴課,一節200塊錢,是普通課時費的一倍多呢。他知道我音樂,所以他對小寶沒有學鋼琴,有如此不滿,有這般非議,我也不難理解。

對於彈鋼琴,美國某知名女作家曾在文章中這麼訴苦:“小時候,我的母親讓我每天在黑白鍵盤上彈奏練習兩個小時,那聲音幾乎要把我逼瘋了。琴鍵對我來說,就像有一種擊打身體、破碎心靈的力量,讓我害怕它打到我、傷害我。每天,我的母親像一個刻薄老板一樣坐在我身邊,強迫我練習很多遍。我恨鋼琴,我對母親的這一行為十分反感,這使我不能像別的女兒愛自己的母親一樣愛她。”

我身邊也有這樣極端的例子。父母逼兒子拉小提琴,逼孩子吹薩克斯,逼女兒彈古箏……結果,適得其反,孩子恨自己手裏的樂器,怨逼迫自己學習的父母。

唯美音樂,沒有帶給孩子美的享受,反而,激了了負麵效果。

雖然我很羨慕會彈鋼琴的人,對鋼琴天生癡戀,但在音樂方麵,我有我自己的清醒認識——音樂,不僅僅是鋼琴,不僅僅是樂器彈奏,它有更豐富形式,更深刻的內涵,更廣闊的空間。

正如很多作曲家所有的那樣“譜曲沒有通用的方法”,同樣,彈鋼琴也好,演奏其他音器也罷,學音樂不可能存在一種方法適用所有的孩子。有喜歡,當然也有不喜歡的,有適應的,也有不適應的,不能一概而論。我堅決反對某種樂器,比如鋼琴,在孩子當中,推廣普及。這並不代表是普及音樂教育。

每個孩子都要學習音樂。音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有神奇的力量,能撫平我們內心的傷痛,安慰浮躁的心靈,舒緩緊張的神經,改掉我們急躁的毛病,它能幫助我們安眠,甚至可以治病。悠揚的小夜曲,能讓我們感到安靜和快樂,雄渾的樂音,能振奮人心。

音樂給我們每一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人生的樂趣,以及生命的快樂體驗。音樂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種抒情的活動,不管男女,也不論年紀和性別都有熱烈的愛好和自發的需要。音樂給人舒適、悠閑、寧靜、幸福和滿足等精神享受,陶冶情性,改善意誌,釋放情感。音樂那強烈的節奏感,優美的旋律感,會給人積極樂觀的精神,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歌德說:“神給予了我們對美的感覺,為了保持這種感覺,我們每天必須聆聽音樂……”音樂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安心之寶。有音樂相伴,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我們的生命更純粹,我們的人生更有韻味。

對父母來說,我們要讓孩子有強烈的對音樂的熱愛,讓音樂住進孩子的靈魂裏。

如何讓孩子學好音樂呢?

學音樂,應從嬰兒或者說胎兒時期就開始,父母,特別是媽媽,要有意識地進行音樂熏陶。媽媽懷孕的時候,可以選擇性地聽胎教音樂,讓孩子在伴隨美妙音樂一起成長。有資料顯示,有過音樂胎教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對音樂產生好感,更會有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