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對音樂有天然的敏感。在嬰兒時期,所有的小孩子在聽到音樂都會集中精神,用心聆聽,聽得入迷,還會隨著旋律而扭動自己的身子,揮動小手,踢踏小腳。很多嬰幼兒的玩具都會有發聲裝置,這對孩子培養音樂節奏感,旋律感,會有很好的幫助。
小寶出生後,我給她買了很多會叫的玩具,搖搖鈴、泡澡鴨、擊打琴等等。她喜歡這些玩具,一個人玩著玩著,就沉迷其間。再長大一點,我專門給她買了一個音樂盒,播放經典的兒童歌曲。因為經常聽音樂,小寶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能哼出《小燕子》的曲子。
後來,像所有家長一樣,我帶小寶去聽鋼琴課,但她明確表示不想學,直到後來,我去學鋼琴了,她仍不為所動,拒絕觸碰琴鍵。但讓我欣慰的是,她喜歡抱著音樂盒,播放一些我下載的音樂(歌曲),很入迷地聆聽。雖然她拒絕了鋼琴,但她打心裏還是喜歡音樂,很自然地融入音樂世界。
學音樂,應該是先讓孩子長一雙善於聆聽的耳朵,讓音樂通過耳道進入靈魂。音樂不是生硬的音符,不是有規律的節拍,不是特定的旋律,而是打動靈魂的東西。在讓孩子知道音樂如何產生之前,在能夠將哆來咪對應到五線譜位置之前,我們不妨要讓孩子學會聆聽優美的音樂,通過耳朵去產生喜歡。
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大自然的風聲、雨聲、鳥鳴、流水都是音樂;人的心髒跳動、脈搏、呼吸、走路、跑步也是音樂。我們生活中的翻書、洗衣、做飯、寫字等也都有著音樂的合聲。聆聽音樂不需要刻意,生活中隨時可聞,世界裏隨處可聽,隻需要父母的適應引導。
打好這一基礎,進入小學上音樂課,就會輕鬆而自然。孩子腦袋裏已經儲存了相應的音符和旋律,經過音樂老師教育,就很容易學習會旋律如何而來,音符在鋼琴什麼部位,簡譜五線譜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視唱。
學好音樂,不僅能很好地開發右腦,而且能幫助孩子挖掘和開發舞蹈天資。我們的先民,嘴裏哼著勝利曲子,隨之就手舞足蹈起來。遠古時代,人類的歌舞有著同樣的起源,而且天生融為一體了。印度電影歌舞不分家,他們的舞蹈,是乘著音樂的翅膀而騰飛的。古羅馬人有著優美的體形,這和他們從小就能歌善舞分不開的。
孩子熟悉音調,找準節奏,進而形成樂感,是邁進音樂門檻的標誌。到了這一步,聞歌起舞,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小寶喜歡音樂後,但凡聽到優美的音樂旋律,就會不由自主地舞動身子。然後,她喜歡上了跳舞。
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主動對我們說:“我想學跳拉丁舞!”沒有音不可能樂熏陶,舞感就這麼形成了。拜音樂所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