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從小區散步回來,小寶往往會主動提出:“老爸,我要寫作業啦!”然後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小書桌前,打開文具盒,拿出鉛筆和橡皮,鋪寫作業。她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這時,我會放下手頭上的活,坐在小寶旁邊,看書或者寫字,陪她寫作業。
有時,小寶玩得忘性起,晚上八九點還沒開始寫作業,我會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認真看書,然後提醒小寶:“是不是該寫作業了?”她聞聽此言,會很誇張地左向自己的小書桌,寫家庭作業,溫習功課。
一年級的功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輕少。小寶所在的小學,有好幾個分校,其中雲飛分校作為全市教育創新改革試點,有一個亮點——不把作業帶回家,所有作業都在校內完成。我對學生寫大量作業,是非常反感的。當然,如果作業適當,完成時間不超過一小時,還是有必要。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畢竟,課後複習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呢。
陪小寶寫作業,是我歡喜做的一件事,父女二人,各占書桌一角,各自看書寫作業,成了我家的溫馨一景。
陪不陪孩子寫作業,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讚同,有人反對。教育專家尹建莉女士就認為不需要陪孩子寫作業,她說:“家長陪孩子學習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接近監工。而孩子從骨子裏是不喜歡一個監工的,最多表麵上暫時屈從他,內心絕不會聽他的話。所以說,陪孩子寫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製力的日漸磨損。”從“監工”的角度來看,這話非常在理。
陪孩子寫作業,有時還要看“陪”的成分與質量。
其實,陪孩子寫作業,最終目的是想讓孩子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然而,孩子被父母“監視”,一次次被催促著往前走,自然就會有一種不自由的感覺,激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走向父母希望的反麵,形成不良習慣。孩子好習慣的養成,源自他對事物的主動,以及做完一件事情之後的成就感,這需要在一種自由的,不被打擾的狀態下完成。
我陪小寶寫作業,不是“監工”,而是陪同,是我的身教。我用自己看書寫字的行為,給小寶樹立起一個好榜樣,讓她有一個明確的參照係。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孩子在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會適應社會,與人交往,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習慣和品格。
在陪寫作業這個問題上,父母不能對孩子強令:“快去寫作業!”也不要如此去埋怨:“我這樣辛辛苦苦陪你寫作業,容易嗎?你還不好好給我寫?”更不要去責罵:“你這麼慢騰騰的,想寫到什麼呀?”諸如此類,都是尹建莉女士所謂的“監工行為”,結果肯定適得其反。
與“監工”相反,有些父母對孩子寫作業,索性放任自流,隻顧一頭做自己的事。當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時候,他們在客廳看電視劇;當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時候,他們還沒回家,在外應酬;當孩子在家寫作業的時候,他們叫來朋友,湊上一桌搓麻打牌……孩子一個人坐在書桌前,做自己的功課,學習會不會主動,精力能不能集中,那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