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溶性維生素:我國人民膳食中維生素A一般供應不足,故乳母應注意多選用含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維生素D幾乎完全不通過乳腺,故乳汁中維生素D含量很低,嬰兒必須多曬太陽或補充魚肝油或其他維生素D製劑,方能滿足生長需要。所以,乳母仍應注意維生素D的供給,以幫助膳食中鈣的吸收。維生素E有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乳母應適當增加供給。
水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能通過乳汁分泌,且多能自動調節在乳汁中的濃度。維生素B是乳母膳食中很重要的一種維生素,能促進食欲和乳汁分泌,如乳母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則會引起嬰兒腳氣病,故應特別注意乳母維生素B的供給。乳母每日膳食維生素C的供給量也應增加40毫克,我國推薦的乳母每日維生素C的供給量為100毫克。
6.水分
乳母每日攝入的水量與乳汁分泌量有密切關係。乳母攝入水分不足時,可使乳汁分泌量減少,故乳母每天應多喝水,還應多吃流質食物,如肉湯、雞湯、骨頭湯、各種粥等,以補充乳汁中的水分。
5.產婦合理安排飲食應注意什麼
產婦飲食是家裏人高度注意的事,但營養過剩或食譜單調,營養成分比例不當,均得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了使產婦飲食安排得科學、合理,請留心以下幾點。
(1)產婦腸胃消化能力差,食欲尚未恢複,故產後頭幾天的飲食應以半流食、軟飯為主,加工也要精細。可選用稀粥、湯麵、餛飩、麵包、牛奶、豆漿等,動物蛋白以雞蛋、瘦肉、魚、雞為好。除了三頓飯,可以在下午和晚間各加餐一次。
(2)雞湯、魚湯、排骨湯便於下奶,但要把湯內浮油除去,以免進食過多脂肪而使乳汁內脂肪含量增加,導致嬰兒腹瀉。在下奶前不要喝過多湯水,以防奶脹,乳管通暢後則可以不限製。
(3)孕期就有缺鈣、貧血以及分娩時出血多的產婦,除了要吃含鈣、鐵多的食物如牛奶、豬肝、雞血、青菜、豆製品外,還要繼續服用魚肝油丸、鈣片、鐵劑。
(4)重視膳食中蛋白質尤其是動物蛋白的供應。100克瘦肉含蛋白質17克,1磅牛奶含蛋白質15克,100克豆腐含蛋白質7克,100克大米含蛋白質7克,100克麵粉含蛋白質10克。產婦每日需要蛋白質95克,應根據產婦的飲食習慣,合理搭配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
(5)主食多樣化,粗、細糧都要吃。小米、玉米麵、糙米、標準粉中所含維生素B要比精米、精麵多出幾倍。
(6)不要忌食青菜和水果,綠葉菜和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食物纖維,能使大便通暢。
(7)不要忌鹽。吃鹽不會影響下奶,產後出汗多,尿量多,致使大量鹽分排出,若補充不足,會導致全身無力、頭暈,反而影響奶量。
(8)不吃酸辣食物,戒煙戒酒。
(9)適當控製甜食,甜食過多可影響食欲,而且糖過剩還可在體內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
(10)注意身體鍛煉,以免脂肪存積。
6.產後應特別注意補充鈣和鐵
我國正常人每日需鈣600毫克,孕期1500~2500毫克,哺乳期約為2000毫克。我國孕婦在妊娠晚期幾乎全部缺鈣,而且100毫克的人乳中含鈣34毫克,如果每日泌乳1000~1500毫升,就要失去500毫克左右的鈣。乳母缺鈣如得不到糾正,輕者肌肉無力、腰酸背痛、牙齒鬆動,嚴重者則會出現骨質軟化變形。
鈣主要來自食物,乳類、豆類及其製品含鈣多,蝦皮、海帶、發菜、紫菜、木耳、口蘑、銀耳、瓜子、核桃、葡萄幹、花生米等含鈣也比較豐富,雞、魚、肉類含鈣較少。牛奶中含鈣也比較多,但有些人腸道內缺乏將乳糖轉化為糖的酶,喝牛奶後會出現腹部不適、脹氣,甚至腹瀉,因此可以用發酵過的酸牛奶代替。另外還要注意含鈣多的食物不要與含草酸高的蔬菜同時煮食,否則可使鈣“皂化”,不能被人體吸收,菠菜、韭菜、莧菜、蒜苗、冬筍等都是含草酸多的蔬菜,那種“菠菜燒豆腐營養豐富”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我國成年婦女每日需要鐵15毫克,哺乳期需18毫克。一般膳食每日可供給鐵15毫克左右,但其中隻有10%產婦所需鐵的其餘部分來自對破壞後的紅細胞中鐵的再利用。妊娠期由於擴充血容量及胎兒需要,約半數孕婦患有缺鐵性貧血,分娩時又因失血丟失約200毫克的鐵,哺乳時從人乳中又要失去一些,因此產後充分補鐵是非常重要的。食用含鐵多的食物時最好不要同時服用含草酸或鞣酸高的菠菜、莧菜、鮮筍或濃茶,以免結合成不溶解的鹽類,妨礙鐵的吸收。
7.新媽媽需要什麼樣的脂肪
脂肪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熱量,但是從脂肪中所取得的熱量是高密度的。在飲食中,每1克脂肪會產生9卡熱量,這是每1克碳水化合物所能產生的熱量的2倍。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攝取過多的脂肪,在體內就會製造過多的熱量。但是,一些脂肪的儲存對身體是必要的,可以起到保護內髒器官和潤滑作用,避免熱量的過度流失,在氣溫較低時就可以發揮作用。
脂肪是由一連串的碳原子與氫原子連結而成的。根據碳原子與氫原子組合方式的不同而分為主要的兩組——飽和脂肪與非飽和脂肪。由於兩者具有不同的化學構造,因此對身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