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每天所吃的食物,按酸堿性可分為兩大類。含有磷、氯、硫元素較多的食物屬酸性食物,含鉀、鈉、鈣、鎂元素較多的食物屬堿性食物。偏食酸性食物可以引起酸中毒,即血液酸性化,能使人疲勞,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便秘、軟骨病,特別是能使腦力勞動者思維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易患神經衰弱症。而且進食酸性食物過多時,為中和這些酸性物質,又必然消耗體內大量的鈣、鎂等堿性元素,從而引起缺鈣等一係列症狀,如皮膚病、神經係統疾病。因此,家常菜一定要注意酸、堿食物的合理搭配。新媽媽產後有一段時間需要進補以加強營養,如果進補食物中肉類較多,就更應該注意搭配一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以免造成機體酸堿失調。
怎樣區分食物的酸堿性呢?一般來說可以通過這個簡單辦法來判斷:
金屬元素鈉、鈣、鎂等,在人體內其氧化物呈堿性,含這種元素較多的食物就是堿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萵筍、蘿卜、土豆、藕、洋蔥、海帶、西瓜、香蕉、梨、蘋果、牛奶等。一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非金屬元素,如磷、硫、氯等,它們在人體內氧化後會生成帶有陰離子的酸根,因此這些食物屬於酸性食物,如豬肉、牛肉、雞肉、鴨肉、蛋類、鯉魚、牡蠣、蝦以及麵粉、大米、花生、大麥、啤酒等。
12.產後補水美膚健身術
水對於產後女性的健美尤其重要。水是體液的主要成分人體各部分都含有水,年齡越小,體內所含水成分相對越多,新生兒可達80%,成年人體內的水占體重的60%。人體中水的比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體脂肪組織的增多而減少的,介於50%~75%之間,60歲以上的老年人便下降到50%。
水的生理功能是:(1)水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血液中含水量高達97%,肌肉含水量為72%,脂肪含水量為20%~35%,骨髓含水量為25%,牙齒含水量最少,為10%。②水是代謝反應的基礎。水是良好的溶劑,機體需要的多種營養物質和各種代謝產物都能溶於水中。水加速體內的化學反應,有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運轉和代謝產物的排泄。如排便、出汗、呼吸都會在水的攜帶下排出一些代謝產物甚至是毒素。③調節體溫。水能吸收較多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熱,而且水的蒸發性大,比如出汗、排尿等,都可降低體內的熱,還可通過血液調整體內各部位的溫度。④潤滑作用。關節滑液、胸膜、腹膜漿液、呼吸道和腸胃道黏液及淚液、唾液等對人體各器官組織都有良好的潤滑作用。
說水是人類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是因為人體對水的需要僅次於對氧氣的需要。在一個短期內,人如果不吃飯隻喝水,即使體重減輕40%也仍可生存。但如果不喝水,失水量占體重的2%時會感到口渴、尿少,失水達到6%時會感到全身沒勁、無尿,而失水達到20%時就會引起狂躁、昏迷而導致死亡。所以,人在疲勞、負傷等情況下,首先需要的是水。關鍵時刻,一口水可能會救活一條命。
人體有足夠的水分,可使血液循環正常,並能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可以刺激胃腸,促進消化,防止便秘;可以加速脂肪代謝,延緩皮膚衰老和肌肉鬆弛,使皮膚相對保持潤濕柔嫩。足夠的飲水還可以增加尿量和排尿次數,有助於減少膀胱癌和腎結石的危險。從人體對水的需求作用可以看到,水對人體健康和美容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性。
如今重視補水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會補水的人卻為數不多。不挑時間地補水、不動腦筋地補水……都不一定能達到補水的目的。被認為最簡單不過的補水,其實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1.清晨慎補水
許多女性把早晨起床後飲水視為每日的功課,因為早晨飲水可以潤腸通便、降低血粘度,讓整個人看上去水靈靈的。其實早晨補水也要因人而異。消瘦、體質寒涼的人,早晨不適合飲用低於體溫的牛奶、果汁或冷水,可以換作溫熱的湯或粥。鮮果汁不適合早晨空空的腸胃,即使是在夏季也要配合早餐一起飲用。早晨補水忌鹽,濃濃的肉湯、鹹鹹的餛飩湯都不適合早晨食用,這隻會加重早晨身體的饑渴。
2.多喝看不見的水
看不見的水對身體有很大幫助。食物也含水,比如米飯,其中含水量達到60%,而粥就更是含水豐富了。翻開食物成分表不難看出,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過70%,即便一天隻吃500克果蔬,也能獲得400毫升左右的水分(約有兩杯)。加之日常飲食講究的就是幹稀搭配,所以從三餐食物中獲得2000毫升的水分並不困難。如此說來,產生女性可充分利用三餐進食的機會來補水,多選用果蔬和不鹹的湯粥,補水效果都不錯。
3.謹防水裏的“殺機”
經過煮沸的自來水如經較長時間(隔夜)放置,水質會發生老化,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高氯化合物,千萬不可飲用。多次煮沸的水對身體不利,也不要飲用。
4.運動補水的學問
劇烈運動前後不能補白水,也不能補高濃度的果汁,而應補運動飲料。運動飲料中應該含有少量糖分、鈉鹽、鉀、鎂、鈣和多種水溶性維生素,以補充運動中身體所失及所需。大量飲用白開水會造成血液稀釋,排汗量劇增,進一步加重脫水;果汁中過高的糖濃度會使果汁從胃中排空的時間延長,造成運動中胃部不適。運動飲料中經特殊設計的無機鹽和糖會避免這些不良反應。運動飲料的溫度也要講究,過高不利於降低體溫散熱,過涼會造成胃腸道痙攣,一般應口感清涼,溫度在10攝氏度左右。
5.警惕酸味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