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家長擺脫了洗尿布的困惑的同時,也忽略對孩子大小便的觀察,而大小便的顏色、形狀、氣味等是兒童身體健康狀況的反映。有些家長圖方便,長期地給孩子使用“尿不濕”,忽視早期培養孩子自己排尿。孩子也因為穿上了“尿不濕”,就可以想尿就尿,即使尿床也不會感覺難受,也沒有憋尿時的緊張感。這樣既不能達到訓練孩子的膀胱儲尿功能,也不能訓練孩子的控尿能力。現在,有許多孩子到了2歲還不會自己排尿,甚至4~5歲夜間還尿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造成膀胱儲尿功能降低。1歲的孩子也是學走路時期,讓孩子的大腿之間還夾著一個胖乎乎的、硬邦邦的“尿不濕”,孩子隻能劈開腿走路,走起路來還會磨腿,時間一長對孩子腿形發育很不利。紙尿褲透氣性不如布尿布,而且還容易產生皮膚過敏,尤其是紙尿布的種類較多,也不一定都是棉布製作,所以許多孩子不能適應這些尿布,引起過敏性皮疹。嬰兒在6個月前,排尿次數較多,使用紙尿褲還是方便的。孩子6個月後可以在夜晚使用,既讓家長省心又能讓孩子睡個踏實覺。白天盡量使用純棉布的尿布,勤換洗。1歲以後最好讓孩子逐漸脫離紙尿褲,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中重要一點就是盡早讓孩子學會自己大小便。1~2歲的幼兒是接受大小便訓練的最好時期,此時他們對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鮮明的意識。
排尿便是一種條件反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訓練孩子定時排尿,逐漸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長到了1歲,對大小便開始有了認識,孩子玩著玩著會突然停下來,顯出不太舒服的樣子,也可能用某種表情或某種聲音向父母表示尿布髒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來替他們清掃一番。當孩子有表示時,大小便已拉出來了。所以,要使對腸運動的先兆產生充分的意識,在糞便排出之前及時發出信號,能夠將大便拉在廁所裏,還需要一個過程。當孩子有排便的感覺了,孩子可能會“吭吭”、臉紅、瞪眼、凝神等,細心的媽媽如發現這種現象就可以試著“把”他。此時,媽媽可發出某種聲音示意,最好每天能固定一個時間來做,這樣可以逐漸形成條件反射,使孩子養成到時就大便的好習慣。其次,要培養孩子夜裏不尿和少尿的習慣。臨睡前盡量不喂水,要喂飽奶,睡前把一次尿,使孩子慢慢習慣於夜裏不尿或少尿,這樣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休息,睡個好覺。
當孩子可以自己坐盆時,開始培養孩子坐盆尿尿,每天按時讓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小兒一接觸到便盆就會自動排便。一個習慣的養成,一定要持之以恒,逐漸培養,做父母的要耐心,不要幾次不成功就放棄。良好的排便習慣,不但是衛生問題,而且還能使消化係統的活動規律化,有利於小兒的生長發育。一般小兒能理解排便,能夠訓練排便的合適年齡在18個月左右,過早或過晚均影響效果。開始訓練小兒大小便時,首先為孩子選擇舒適、像玩具一樣的便盆,它的外觀應該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顏色鮮豔、卡通形態,選擇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膚碰上去感到太涼,放置在小兒易於使用的位置(不一定是衛生間),便器應有適宜高度,使雙膝水平高於臀部,雙足應著地以便用力,並學會排便用力。當孩子對便盆有興趣以後,在大小便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坐便盆。一般選擇在餐後30~60分鍾,也可以選擇父母或孩子時間合適的時候。如果孩子對便盆有恐懼感,不能勉強,孩子不願意坐便盆不要強迫,每次5~10分鍾較適宜,避免排便時久蹲、久坐及強努而導致肛門肌疲勞。每天這樣試一試,經過1周左右的訓練,小兒均能按要求定時排便,排便成功後父母給予表揚,以增強其自信心。在訓練期間兒童自信心比較脆弱,如排便失敗不應訓斥,以消除小兒緊張感。訓練中可能出現後退現象,如強忍糞便而不排,後退為訓練中正常現象,不代表失敗,父母應接受這一事實,不必焦慮、歎息或施加壓力。一般1歲半的孩子是培養大小便習慣的適宜年齡,到3歲就應該能自己到廁所排便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與孩子的健康有密切關係,正常排便能減少直腸糞便瀦留,保證孩子飲食、睡眠,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