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子女主要分為民工子女、貧困家庭子女等幾個類別。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父母或者自己本身處在一個相對不利的環境中,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與打擊較其他同齡人更為突出,更容易受到生活壓力事件的幹擾。並不是說這些兒童一定存在心理問題,而是他們心理健康問題的誘發率比較高,需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問題發生的重要原因是愛的需要難以得到充分的滿足,環境突變引發對心理調適的巨大挑戰,巨大的條件反差導致心理不平衡。自古以來,逆境出人才。其實無論哪類家庭,隻要充滿愛,正確引導孩子,孩子都能健康成長。就學校教育來說,對於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通常的做法是:提高個體應對生活變化的能力;引導兒童正確認識自己麵臨的處境;最大限度減少歧視,給兒童充分的關愛等。
1.農村留守兒童
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農村,他們不僅受到經濟的壓力,而且也缺乏父母關心和支持,使其產生無助感和失去親人感,嚴重影響他們的自尊。“留守經曆”導致的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親子關係缺失,表現出消極的生活情緒,情緒不穩定、孤僻、對人抱有敵意、與環境不能很好相處的特點。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父母,總覺得自己遠離了孩子,委屈了孩子,對他們更多的是物質需求上的關心,而不注重精神需求;一味地以物質供給彌補對孩子的虧欠,努力地滿足孩子對物質的要求。這讓留守孩子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消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其次,臨時監護人及隔代老人管理教育孩子能力有限,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簡單,對孩子的照顧往往局限在生活上,更多的關注孩子吃穿,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和人格發展,很少給予他們這方麵的幫助和指導。他們對孩子的生活無限製的溺愛放縱,缺乏正確的、積極的管教與引導,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物質上的極大滿足和精神上的極大匱乏,使留守兒童的心理矛盾和對抗更為激烈,甚至扭曲。一方麵,他們感覺自己遭到遺棄,被人鄙視,強烈自卑;另一方麵,認為自己有錢,可以吸煙、喝酒、進娛樂場所,又非常自負和過度自尊。心理矛盾的長期存在,極易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心態極不平衡,情緒波動很大,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很容易受傷,從而焦慮、孤獨、自責,產生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這樣的兒童成年後更易患各種神經症,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及社交恐懼症等。完整的家庭結構和溫暖的家庭生活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絕對不是物質可以補償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人格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值得關注,應加強家長的科學教育觀,合理引導孩子的消費觀,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重視和加強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
2.貧困家庭子女
貧困家庭子女往往生活困難,吃、穿和學習條件與其他家庭有較大的反差,不能和同學們享受同樣的生活,容易表現出虛榮、逆向、自卑、不平衡的心理特點。也有些兒童過早地承擔家庭生活重擔,為生計發愁,他們也容易在金錢麵前禁不起誘惑,而出現品行障礙。有些民工子女,他們雖然能在父母身邊,但沒有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也沒有城市裏孩子的優越生活,對城市兒童熟悉的電腦、遊戲機、網絡、麥當勞、肯德基還不了解,很難與城市兒童相處,在心理上就表現出自卑、敏感,行為退縮與粗暴兩極並存,如缺乏充分的教育引導,可能會導致人格發展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