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宗商品定價機製及價格波動規律研究文獻綜述(2 / 2)

在對短期價格波動的研究上,主要是對期貨市場的研究。短期價格波動反映了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現貨市場的非均衡調整,來自產業需求者和農業加工者的風險以及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商品的穩定的出口收入。研究短期價格波動的必要方麵就是檢驗短期價格波動是否為隨機遊走。例如Barkoulas et al.(1999)證明了價格序列能有非線性的方式產生。通常來說,關於商品價格形成的主要關注集中在評估市場效率和提高價格預測上,大量研究是針對價格數據樣本本身的。

在對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上,一是認為是研究宏觀經濟指標及貨幣政策與價格有關聯性。王華俊、代英、趙然(2010)認為有色金屬價格趨勢與GDP高度相關。王雲(2011)通過對五種大宗商品價格和中國工業總產值、美國實際利率和美元指數分別進行MS-VAR建模,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大宗商品價格與中美因素之間存在非線性關聯;次貸危機是對大宗商品和中美因素發生狀態轉移的主要誘因;中國工業總產值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有推動作用,在次貸危機後,其推動作用增強;美國的貨幣政策因素是在次貸危機後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的重要因素;次貸危機對銅和原油的狀態轉移的影響先於總指數、黃金和大豆。Dombusch(1985)發現用工業化國家所處的經濟周期和美元彙率這兩個需求方麵的因素能很好地解釋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巴曙鬆(2011)對經濟危機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市場因素和政策因素進行了研究,指出農產品能源屬性在增強,能源及工業品的金融屬性是否增強有待考察。

另外一種從供需角度研究,認為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是供需關係。孫大利(2010)認為供求關係的變化時石油價格波動的內在原因,產能控製和投資生產的滯後性是價格波動的外在原因。陳玉財(2011)認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主要由供求雙方的力量對比、金融和聯動等因素影響。近幾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對我國的物價水平造成的衝擊不斷擴大。國際大宗商品波動在國內傳導主要通過直接消費渠道、生產渠道和間接渠道。秦源、茆健(2012)選擇從供給、需求和資源稀缺等方麵,分析不同大宗商品價格漲跌幅度的差異。研究發現產出價格彈性和需求收入彈性兩者之間正相關,而均和價格漲跌幅度負相關;儲采比是決定大宗商品產出價格彈性和價格漲跌幅度的重要因素,儲采比較高將抑製商品的價格漲幅。

參考文獻

[1]董方軍.鐵礦石市場價格機製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10

[2]方建春.中國資源性商品國際市場競爭策略研究—以石油市場為例.浙江大學,2007

[3]錢成,劉宇.鐵礦石定價機製與價格波動研究-與其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比較.現代礦業,2009

[4]秦源,茆健.產出、需求、資源稀缺與資源性商品價格.商業研究,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