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南水北調工程對東荊河流域的影響(1 / 2)

淺析南水北調工程對東荊河流域的影響

能源環境

作者:白德新等

【摘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無疑對漢江下遊及下遊唯一的重要分流河道——東荊河河道堤防的生態、防洪、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及管理體製機製產生重大影響。本文試圖通過自2005年以來東荊河流域發生的三類偶然或必然事件作為切入點,探討、推繹南水北調工程對東荊河流域的綜合影響。

【關鍵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防洪;生態;水土資源;體製機製 影響

1.東荊河流域基本情況

東荊河是漢江下遊南岸的分流河道,全長173公裏,河口與長江相連,其分為上、下遊兩段,上遊段由潛江龍頭拐至中革嶺,長118公裏,河道蜿蜒曲折,寬窄懸殊;下遊段從中革嶺到三合垸,長55公裏,河道溝網縱橫,洲灘圍垸眾多,由於河道內大麵積圍墾擠占了行洪道,主河道槽窄處不足200米,汛期洪水泄流不暢。東荊河貫穿潛江、監利、仙桃、洪湖等縣市86個鄉鎮(農場、辦事處),是500多萬人口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也是沿岸工農業生產的主要水源地,沿線120萬畝農田靠之灌溉,16萬餘人直接取之飲用。為了緩解漢江中下遊河道與上遊洪水來量不相適應的矛盾,1956年在漢江下遊修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工程,1968年在上遊興建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由此形成了由漢江中下遊堤防為基礎,丹江水庫樞紐為骨幹,包括杜家台分洪工程和沙洋以上14處蓄洪民垸在內的防洪工程體係。東荊河堤防每年都要承擔夏防長江倒灌洪水、秋防漢江下泄洪水的雙重任務。

2.2005年以來東荊河發生的三類事件簡述

2.1東荊河“藻華”水質汙染事件。2008年2月,監利縣新溝鎮緊鄰的東荊河水質受到嚴重汙染,致使該鎮2個自來水廠位於東荊河的取水點因水質超標而被迫停止供水。經調查證實,主因是漢江水質汙染所致。漢江枯水期流量偏低,而沿江城鎮排放的工業、生活廢水,大量排入漢江,其中富含氮、磷等營養物,導致漢江流域水質富養化。加之那段時間氣溫持續升高,水體各類水藻開始迅速蘖生、繁殖,同時藻類大量死亡,使水質混濁,出現“藻華”現象。應急對策是關閉興隆閘阻漢江來水,啟劉嶺閘引長湖水流經田關後注入東荊河改善水質。事後,監利籍全國人大代表曾向全國人大會提交了自己撰寫的《關於解決東荊河水汙染問題的建議》的議案,完善流域環境保護統一、協調監管的體製和處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製。

2.2東荊河下遊河段防汛條件得到改善。2010年7-9月間,下遊仙桃、洪湖兩市堤防迎戰20年一遇的洪水。此間東荊河汛期防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的特點:一是洪水在下遊河段中段高水位滯留,原因是此段河道兩岸泵站排出的大量漬水與漢江下泄的洪水彙合後,受阻於河道林木與洲灘圍垸,泄洪不暢,形成上、下遊水位偏低,隻有此段堤防水位偏高現象;二是三峽及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分別對長江及漢江洪水的進行調節,將東荊河高洪峰化解為中低洪水位,把洪水控製在保證水位以下,不僅緩解了堤防壓力,而且減少了兩岸上防勞力,減少編織袋、砂石料、土工布、彩條布等主要防汛物料消耗,並且解放了沿岸生產力,為兩岸各級政府在抓防汛抗洪的同時,統籌經濟發展提供了水安全環境。

2.3堤防河道水土資源開發利用麵臨新難題。一直以來,東荊河河道水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遊河道與下遊河道有明顯的不同。上遊河道由於經常性民垸灘地無水浸蝕,潛江、仙桃與監利兩岸的民眾主要以農田開發為主,按季節種植農作物;下遊河道內民垸外的灘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自生的蘆葦作為開發利用對象,之後,有速生阻洪意楊林栽植欲取代蘆葦之趨勢。堤防管理部門麵對這樣的違章水事案件,水政執法艱難。如洪湖東荊河堤防部門曾在汛期對新灘下遊河道上違章阻洪林障進行8次強製清障。2011年東荊河出現春夏交替之際大旱。2012年,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開始在東荊河下遊仙桃、洪湖河段修建2處橡膠壩節水工程,下遊河道洲灘無高水位影響機率增大,河道內水土資源開發方式方法將發生新的變化,原蘆葦地、阻洪林地有改造成漁池圍網養殖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