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氣錘夯管法埋設公路、溝渠套管的運用及前景展望(1 / 2)

氣錘夯管法埋設公路、溝渠套管的運用及前景展望

工程技術

作者:張繼民等

【摘要】結合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的具體情況,探討分析了氣錘夯管法埋設公路、溝渠套管的運用,其中包括施工工藝流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施工效益等問題。實踐表明,在埋設公路、溝渠套管施工過程中,運用氣錘夯管法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將來在類似工程施工中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運用。

【關鍵詞】氣錘夯管法;溝渠套管;測量放線;效益

一、工程概況

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第一標段線路全長87.2km,管線材質及管徑為L360φ508*7.9。沿線多為農田及鹽堿沼澤地段,其中穿越大型灌溉渠道4條,分別為:阿瓦提渠、躍進、勝利、拜什坎渠。在溝渠穿越過程中,由於施工期間正值灌溉期間,協調停水開挖導流渠的施工方法較為困難,而采用傳統的頂管工藝又不能很好的滿足施工的需要。經過現場評估,運用傳統施工工藝主存在著多方麵的問題,不能很好的適應施工的需要。因此需要另外采取施工方法開展工程建設。

經過調查研究,對現場多種施工方案進行全麵的考量和分析,決定在施工中采用氣錘夯管的工藝。該施工工藝的優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可以加快施工進度,穿越50米距離施工時間在3天左右;可有效避免塌方的風險,人員無需進入套管內掏土;能夠較好的解決穿越位置高含水軟土問題;施工過程對環境破壞最小、占用場地最少,能夠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正是因為氣錘夯管法具有以上多方麵的優勢和特點,適應了該工程施工的具體需要,因此施工中采用該工藝。

二、氣錘夯管法埋設公路、溝渠套管施工工藝流程

1、測量放線。根據圖紙計算出操作坑深度,使用RTK測量儀精確確定發送坑和接收坑內管道中心線,將線路走向、穿越位置以及發送坑、接收坑用白灰標出,在發送坑、接收坑受擾動範圍外打分別打鋼釘樁各1處,同時在路沿或河堤也分別打鋼釘樁,以便施工中作為參照基準點。

2、開挖發送坑及接收坑,發送的長度:穿越套管單根長度+夯管錘+2m,由於本地土質為粉細砂,且地下水位高,土壤受夯管擾動易塌方,溝底寬度為4m,上口寬按圖紙的邊坡比1:1.5來計算,考慮到導軌及導軌支撐物,深度比設計深度深0.4m。路另一側的接收坑大小為長5m,寬5m,深度同操作坑深度,發送坑和接收坑均設置排水溝槽和集水坑。夯管錘前端擾動較嚴重處使用鋼管和鋼板支護,高度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3、鋪設導軌。在夯管工作地基進行找平後鋪20mm均勻石子墊底層,再在上麵鋪設20mm厚的整塊鋼板,每張鋼板寬2m,預先割好2根的28號工字鋼按照800mm的間距以(工)型平行放置在鋼板上,導軌的中心線再精確找正為管道中心線,導軌焊接在鋼板上,焊接采用每20cm焊接一次,以保證強度。再將鋼板兩側每1m分別夯入1米長的地矛兩根, 地矛入土不能低於700mm,以加強整體性,槽鋼必須平直無彎曲。導軌長度等於穿越套管單根最大長度十夯管錘,安裝導軌時一定要用儀器測量準確,位置一定要正,確保安裝質量。

4、鋪管。在鋪管的過程中,為了質量,需要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將第一根鋼管和夯管錘安放在軌道上,用張緊器將夯管錘通過錐套與鋼管連為整體,夯管錘具有5--30度錐角的內錐或外錐,相互插接在一起,夯管錘的外錐插接於承衝錐套的內錐中,通過支撐架調整夯管錘的水平角度,用張緊器將夯管錘與鋼管鎖緊。安裝完成後,檢查鋼管的所需的傾角、垂直位置,確保位置合理,滿足施工規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