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探索與思考
改革探索
作者:黃銑文
【摘要】針對近幾年來農業結構調整的現狀和當前麵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何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的對策,確保農業生產順利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結構;現狀;結構;調整;對策
一、農業結構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結構也隨之變化。從浙江樂清翁垟街道了解到近幾年按照國家提出開展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初步改變了樂清市“以糧為綱”的單一種植模式,逐步走向種植業為主,調整糧食與多種經營生產比率。他們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積極引導農民因地製宜,調整農業和糧食生產結構、優化區域布局。2012年,翁垟街道糧食作物播種麵積比2010年減少6%,蔬菜、瓜果及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麵積不斷擴大,比2010年增加4%。而且農產品品種結構呈現多元化。從翁垟街道了解到,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積極引進、篩選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加快了產品優化的步伐。糧食生產方麵,針對早燦米質差、價格低、農業不願種,居民不願吃的情況,及時引導農民改良品種,推廣優質甬優9號、6號、浙中優品種,既提高大米品質,又增立增收。經濟作物方麵,從當地實際出發,按照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大棚蔬菜、西瓜生產,提高經濟效益,如2012年種植麵積2700畝,每畝經濟收入達3000多元,比其他作物的經濟收入提高250%,在調整結構過程中,離不開科技的投入,大力實行種子種苗工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使優良品種的覆蓋率這到90%以上。經短短的幾年努力,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生產初具規模,主導產業日趨明顯,已呈現出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格局。同時,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田改造等項目,確保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
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麵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土地問題
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麵、牧草地等。人們說溫州人均三分地,這說明溫州人多地少,農村土地稀缺。農民依附農村土地而生存,解放前農民沒有自己土地,解放後政府沒收地主土地,到一九八0年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製,土地集體所有,農民擁有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村雙層經營體製。農民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把土地握在手中,對農業生產有自主權、收益權,對承包土地有處置權,可以轉包、轉讓、出祖、互換。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現在一些農村人均耕地不到10平方米,而所謂城鎮化,鄉鎮改為街道,十年來未建成一條象樣道路,地價漲了十幾倍,農民實際並沒有得到利益,農村土地喪失殆盡,農村仍然是農村。土地對於農民重要性不要諱言,而事實上土地銳減除了工業征地、城鎮化建設外,與土地管理無不關係,一個村建十幾個祠堂、廟宇,四個和尚住30來畝寺院也有,不知有沒審批;死人也要搶占地,一個椅子墳少則十平方米,大則幾百平平方米多有,有的山已找不到一塊空地植樹造林,工業填方需要大量礦石,大部分山體已挖得滿山瘡痍。工業海塗圍墾一圍幾千畝,海塗作為甌江口特色海洋農業經濟載體,盛產魷蠓、花蛤、蜻跳魚等,產值十幾億,今後很難上餐桌,工業海塗圍墾對海洋環境破壞將是長久。一些農民為了利益把農用地私自轉為建設用地,這可不行土地隻有政府可以掛牌出售,豈不影響他們飯碗,於是拆違成了政府工作主要任務之一,以前一個鄉鎮任務幾萬平方米,到現在十幾萬、幾十萬平方米,拆違越多越好,完成不了掛黃牌,用一個錯誤指標來管理土地,土地保護怎能得到執行,百分九十違法用地即使拆除,也很難恢複耕種。
2、農業結構調整容易趨同
結構調整低水平重複,農產品類同性強,農業結構調整由農戶各自進行,而各農戶又缺乏有效的市場信息,因而在結構調整中表現為盲目跟從,當市場上某種農產品價高暢銷就會立即誘發眾多地方一哄而起,大力發展這種農產品生產,而等到自己的農產品上市時,行情已大幅度下跌,非但沒有效益,反而要虧本。這樣導致農業結構調整出現趨同,影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