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皇甫謐母家訓(1 / 1)

【訓主簡介】

皇甫謐母,魏晉間安定朝那(今甘肅省平涼西北)人。其子皇甫謐二十歲時依然遊手好閑,不思學業。她便利用《孝經》上的話和孟母三遷、曾參烹豬等故事來教育兒子。皇甫謐深受教育,終於悔過而好學,而後終成著名醫學家。

修身篤行自汝得之

【原文】

《孝經》雲[1]:“三牲之養[2],猶為不孝。”汝今年餘二十,日不存教[3],心不入道,無以慰我……昔孟母三遷以成仁,曾父烹豬以存教[4],豈我居不卜鄰,教有所闕[5]?何汝魯鈍[6]之甚也?修身篤行自汝得之[7],於我何有?

——節錄自《女學》卷三第九十五章

【注釋】

[1]《孝經》:宣揚封建孝道和孝治思想的儒家經典。

[2]三牲:指豬、牛、羊等祭祀時用的供品。

[3]日不存教:每天不留意教養。

[4]曾父烹豬以存教:曾參之父一次隨口答應兒子準備殺一頭豬以資獎勵。後來考慮到為了在兒子麵前言而有信,為了培養兒子誠實的態度,最後還是宰了一頭豬,履行了諾言。

[5]教有所闕:我對你的教育有什麼缺陷。闕同“缺”。

[6]魯鈍:愚笨。

[7]修身篤行:修養身心,行為敦厚。

【譯文】

《孝經》裏說:“用豬、牛、羊來贍養父母,尚且視為不孝。”現在你已經二十多歲了,每天不留意教養,心性也沒走上正道,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安慰我的……從前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是為了選擇環境,終於使孟子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曾參之父履行諾言宰殺一頭豬,是為了對兒子進行誠實守信的教育。難道是我不選擇鄰居或者說我對你的教育有什麼缺陷嗎?你為什麼愚笨到這個地步呢?修身養性、行為敦厚對你自己有好處,對我又有什麼用呢?

【評析】

皇甫謐年逾二十仍然遊手好閑,不安心學習,不思進取。他的母親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但是,她采取的教子方法十分特別,不是直接訓斥,而是有針對性地引用《孝經》上的話和孟母三遷、曾父烹豬等故事來啟發兒子,終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天為人父母者,疼愛自己的子女是不言而喻的,但更要緊的是應該像皇甫謐的母親那樣,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好的教育方法,使兒女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