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主簡介】
房母崔氏,後魏名臣房景伯的母親。房景伯,字長暉。少以孝聞。曆任齊州長史、清河太守、司空長史。後以母疾去官,居母喪不食鹽與菜。性淳和,涉獵經史。
景伯為清河太守時,有疑獄,常先請教於母。一天,一個婦女狀告自己的兒子不孝,景伯深感悲傷,便請教母親。房母便要景伯將那婦女和她的兒子接到府中來,讓其母與自己對榻共食,其子站立堂下,讓他親眼看到景伯如何對待其母。十餘天後,其子表示悔過求還。又過了十餘天,其子叩頭流血求還,其母亦感動涕泣乞還。景伯如此以孝感動人,於是風化大行。
行教化於民
【原文】
民未知禮[1],何足深過[2]?但呼其母子來,令見汝事我[3],當自改也[4]。
——節錄自《女學》卷三第一○一章
【注釋】
[1]民未知禮:老百姓不知禮義。
[2]何足:有什麼值得。深過:重加責備。
[3]事:侍奉。
[4]當:副詞。作“就”解。
【譯文】
老百姓不懂得禮義,哪裏值得重加責備呢?隻要把他們母子叫來,讓他的兒子親眼看到你是怎麼侍奉我的,他就會自己改正過來的。
【評析】
房景伯在官任上,每有疑獄,必先請教於母,可謂孝子的典型。其母崔氏深明大義,教育兒子行教化於民,讓民知禮義廉恥,可謂賢母的典型。房母崔氏讓不肖子觀察景伯如何侍奉自己,使之耳濡目染,讓其良心深受道德的譴責,而後痛改前非。崔氏教子實際上是一個教化的典範。崔氏教子的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可貴的啟示:教育子女不要空談不著邊際的理論,要親自作出榜樣,樹立典範,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