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公公及丈夫要留客人喝酒吃飯,是豐盛還是節儉,新媳婦都必須立即向婆婆請示。備幾盤菜,用於下酒的果菜幾碟,都應當親自動手作安排。至於在這些方麵做到精要清潔、敏捷合意,則必須從心裏做出,用心考慮後付諸於行動。食物不清潔,那麼客人就會疑心主人不能做飯菜;行動不迅速,客人就會感到饑餓而主人就會感到不好意思,這是千萬不應發生的事情。與此同時,新媳婦還應當再次囑咐奴仆等人,在座後用心觀察。如果陸續有賓客來了,就要再次添加酒杯碗筷。如果桌上的菜快要吃完了,就須趁早增添。這些事都不必等到外邊房裏的人來催討。
留客與不留客,自然有公公和丈夫做主,新媳婦隻宜隨他們的意願去做,不須留意留不留客。如果是婆婆的上等親戚,可向婆婆請教,做新媳婦的是否應當拜見。如應該拜見,就應急忙口道萬福。動作緩慢親戚就走了,婆婆就會感到不高興。萬一婆婆不留親戚喝酒吃飯,不妨力促吃了飯再走。如留婆婆的上等親戚,婆婆說按照一般招待就行了,但新媳婦不妨從厚操辦酒菜飯食。如果來的是新媳婦娘家的親戚,人一到達就應立即請教婆婆,應不應該見麵。如果允許見麵,喝了一杯茶之後,新媳婦自然應當首先站起身來,不必長時間交談不停。因為娘家親戚久坐有可能婆婆要做飲食,深感煩瑣打擾。如果婆婆說,何不留客人吃飯再走,新媳婦就一定謝謝婆婆的好意,說娘家親戚有事,不要強留。原因是新媳婦剛進門,一般都會受到尊重,沒有經過彼此了解,誰想忍心對新媳婦加以指責呢?況且人都有意想不到的不便之處,銀錢缺乏時,即使婆婆難以對新媳婦說出,而新媳婦主持家宴,婆婆做飯菜,也使人心中不安。所以凡是涉及到娘家親戚,一概不宜留下來吃飯。
凡是公公和丈夫有親朋戚友倉促之時忽然到來,要留他們喝酒吃飯,如果家中銀錢偶爾缺乏,以及履行紅白喜事的儀節時,家中資財偶爾用盡,新媳婦知道這種情況後,就應當摘下簪子耳環,典當衣服,不要等到公公婆婆開口,就事先考慮這個問題而去促成長輩的心願。新媳婦如果是貧窮人家的女子,嫁妝沒有什麼值錢東西拿來典當,也應當常常存有為家排憂解難的心思,粗布衣服可以拿去抵押,假發之類不很值錢的東西也要盡力拿去湊辦。至於一兩件贈嫁器皿,也應當作為公用,不要計較器皿是否受到損壞。如果稍微有一點愛惜這些東西的話,就是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就會傷公公婆婆的心,也會為家中那些仆人所嘲笑。由於這種緣故,公公婆婆有寧可向鄰居借貸而不敢同新媳婦商量的。然而,新媳婦的嫁妝之類的東西長時間放置不用,又能夠保證沒有水火盜賊的危險嗎!
常常看到有些人家裏羅列請客,或者花費一金二金,還要讓全家人辛辛苦苦操辦,無非是為了招待好客人。有時客人放懷暢飲而忽然得知酒已用完,蠟燭已經用盡,又看到蠟炬短了滅了,內屋碗盞丁當作響,這都是要催客迅速離去的意思。這種情況最容易惹起客人的惱怒,特別可惱。既然全家人費了一番籌劃經營,到頭來反而招來一番不愉快,這是最愚蠢的舉動。請客吃飯的時候,酒須多作準備,還沒有用盡的時候就應當預先添買;蠟燭必須粗大,多買幾支。這樣才不失古人抱燋引火的意思。吃飯時必須有湯,這樣可以使客人吃飽。……新媳婦沒有當家的,不要求這樣。如果婆婆出外,或感到疲倦時,新媳婦就應當代為料理款待客人的事務。必須用心記住這些規矩。
【評析】
篇中集中闡述新媳婦作為內當家應當主動做到一切,即以情誼,以謙讓、以主動、以禮節為依歸的道理。隻有具備這種美德,才能使得家庭和睦融洽。這一觀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答禮行禮應以夫家為重
【原文】
凡答禮送禮,毋論姑家親戚與母家親戚[1],或否或該,應厚應薄,一須稟命於姑,不可自作主意。然待姑家親戚,須常存要好看之心。母家親戚,其禮文可省處,一切省之。蓋整理一番[2],必費阿姑多少心血,就有煩苦,姑亦忍耐,不好聲說,所以隻是少些好。若必不得已,則略一舉動,倘姑以為煩[3],竟歇亦可。與其獲罪於姑,寧負歉於親戚也。況身未當家,人多見諒。
——節錄自《香豔叢書》第三卷
【注釋】
[1]毋論:不論。姑:丈夫的母親。
[2]蓋:承上文說明理由或原因。
[3]倘:倘若。
【譯文】
凡是有關答禮送禮方麵的事情,不論丈夫家親戚還是娘家親戚,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應該給厚禮還是給薄禮,一概必須向婆婆稟報請示,不可自作主張。然而對待夫家親戚,必須常常存有麵子上好看和實際上恰到禮節的想法。而娘家的親戚,在禮節方麵可省去的地方,一切盡量省去。原因是籌劃料理一番,婆婆要花費許多心血,這樣就會給她帶來煩苦,婆婆也隻得忍耐,不好做聲,所以給娘家親戚答禮送禮的事還是少一些為好。如果一定需要答禮送禮給娘家親戚,那麼稍微表示一下意思就行了。倘若婆婆認為煩瑣,最終不答禮不送禮也是可以的。與其因這類事情得罪婆婆,還不如負歉於親朋戚友。況且新媳婦自己尚未當家做主,親朋戚友大多會加以諒解的。
【評析】
此篇重點闡述的是有關對於親朋戚友答禮送禮的問題,強調做新媳婦的人應當盡量免除娘家人這方麵的禮節,而對於夫家親朋戚友則要盡心盡力去做。這樣做還是為了避免矛盾產生,不為自身打算。這種姿態至今仍有啟迪意義。因為女方以心、以情、以行去感動丈夫,反過來丈夫一定會同樣對待妻子家裏的人。這樣,相互尊重,發揚風格,家庭就會人財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