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凡事持之以正,群下自然畏服,不必鞭撲立威”,此語同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相一致。同時也提示了一個道理:隻要自己能夠做到“凡事持之以正”,別人自然會心悅誠服。
新婦入門以勸夫行孝為第一
【原文】
新婦不唯自己要盡孝道,尤當勸夫盡孝。勿恃父母之愛[1],而稍弛孝敬之心[2]。語雲:“孝衰於妻子。”此言極可痛心。今入門以勸夫孝為第一[3],要使丈夫蹤跡[4],常密於父母而疏於己身,俾夫之孝德倍篤於往時[5],乃見新婦之賢。若丈夫小有違言[6],公姑不快,便當脫簪待罪[7],曰此繇婦之不德[8],致使吾夫有二心於公姑,非獨丈夫之罪也。必令丈夫改過盡孝而後已[9]。
——節錄自《香豔叢書》第三卷
【注釋】
[1]恃:依賴;憑藉。
[2]弛:鬆弛;鬆懈。
[3]入門:指新婦嫁過門來。
[4]蹤跡:行動所留的痕跡。
[5]俾:使。篤:篤厚;深厚。
[6]小有:稍微有。違言:不順之言。
[7]脫簪待罪:脫下簪珥等首飾,表示自責請罪。
[8]繇:由。
[9]已:停止。
【譯文】
新媳婦不僅自己要盡孝道,尤其應當勸導丈夫盡孝道。不要依賴和憑藉父母的愛,就稍微鬆弛孝敬之心。有諺語說:“孝德衰於妻子。”這話極其令人痛心。今新婦入門以勸導丈夫行孝為第一,要使丈夫蹤跡常密於父母而疏於自己,使丈夫的孝德比往時更加深厚,才能看到新婦的賢惠。如果丈夫稍微有不順之言,公公和婆婆不愉快,便應當脫下簪珥等首飾以表自責請罪,並且說這乃是由於媳婦無德,致使丈夫對公公婆婆有二心,不隻是丈夫一人的罪過。直到丈夫改正過失、恪盡孝道為止。
【評析】
陳確在此篇中指出:“新婦不唯自己要盡孝道,尤當勸夫盡孝”;“新婦入門以勸夫孝為第一”;“必令丈夫改過盡孝而後已”。這幾句話除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孝道以外,餘則對今人很有啟迪意義,因為它告訴人們:新媳婦不僅自己要尊敬公婆,尤其要勸導丈夫尊敬父母;新媳婦進了丈夫的門就要把丈夫尊敬父母作為第一件重要事情;直至丈夫完全改正過失以尊敬父母為止。這是難得的美德。
新婦在夫家第一要和睦妯娌
【原文】
兄弟一氣,必無異心,往往以娣姒之間自私自利[1],致傷兄弟之和者有之,此極可恨事也。今往夫家第一要和妯娌。妯娌之不和,固非一端,大約以公姑之恩,微有厚薄,便生嫉忌,便有爭執,此不達之甚也[2]。……若公姑獨厚己夫與己,則當深自抑損[3]。凡百公物,讓多受寡,讓美受惡。如或妯娌中,時有不堪相加,一味順受。聞惡言常若勿聞,隻是陪麵要好,久之自然感化,自相和洽,務使娣姒之間,情同姊妹,則可謂吉祥善事矣。
——節錄自《香豔叢書》第三卷
【注釋】
[1]娣姒:妯娌。兄弟的妻子合稱妯娌。
[2]達:通達事理。
[3]抑損:限製;減少。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