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曾紀芬《廉儉救國說》(2)(1 / 3)

[26]漏巵(zh侃):比喻國家利益外溢的漏洞。

[27]林放:人名。生平事跡待考。

[28]禦孫:人名。生平事跡待考。

[29]孳孳(z侃z侃):勤勉。盜蹠(zh侏):人名。相傳為春秋末期人。

[30]陽虎:人名。春秋魯國人。

[31]賈誼:人名。漢代洛陽人。漢文帝時召為博士,遷太中大夫,上疏痛陳時弊,為大臣所忌恨。世稱賈太傅,又稱賈生。晁錯:西漢大臣、政論家。

[32]動輒(zh佴):動不動就。

[33]陽明學:即明代王守仁之學。主張以心為本體,提倡“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於心”,以其曾築室故鄉陽明洞而被學者稱為陽明學派。

[34]大禹:黃帝時代帝王。曾奉舜命治洪水,勞身焦思,奮鬥十三年而功成。

[35]菲:菲薄,多用作謙詞。

[36]溝洫:水渠;溝渠。稼穡:泛指農業生產勞動。

[37]三代:指中國曆史上夏商周三個朝代。

[38]晉文公:春秋晉君。流亡19年,以秦穆公的力量得以返回為君。尊周室,平王子帶之亂,納周襄王,救宋破楚,遂霸諸侯。

[39]帛:絲織品的總稱。

[40]衛文公:春秋衛君。在位期間“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使衛國國力得以恢複。

[41]吳王闔閭:春秋時吳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屢敗楚兵,一度攻占楚郢都。公元前496年,伐越,與越戰於槜李(今浙江省嘉興西南),兵敗病傷而死。

[42]越王勾踐:春秋越君。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即位後大敗吳軍,後又退守會稽,入吳稱臣三年,終於在前473年滅吳,號稱霸王。

[43]漢文帝:即西漢劉恒。在位期間,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提倡節儉,減免田賦、徭役,發展農業生產等。漢朝由此呈現出安定繁榮景象,與景帝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44]卻貢獻:拒絕進獻物品。

[45]省徭賦:省去苦役賦稅。

[46]循吏:奉職守法的官吏。

[47]宋仁宗:即趙禎,北宋皇帝。在位時雖經濟和科學文化有所發展,但土地兼並嚴重,曾起用範仲淹等進行改革,收效不大。

[48]韓魏公:韓琦,北宋名臣,字宗魏。仁宗初,為侍禦史知雜事,不畏權貴,執法不撓。

[49]範文正:北宋名臣、文學家範仲淹。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為參知政事,與歐陽修等推行新政。被讒出為陝西四路宣撫使。工詩詞散文。

[50]清聖祖:即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多年間,統一全國,停圈地,墾荒治災,丈地均賦,興水利,開運河,發展農業等,政績頗佳。

[51]三藩回部緬甸之役:指康熙年間平定吳三桂等三藩叛亂及回民起義、緬甸變亂一係列重大軍事行動。

[52]雍乾:清雍正、乾隆朝。

[53]輿圖:地圖。

[54]《曆象考成》:曆法推算著作。清代康熙年間官撰,完成於1722年。《康熙字典》:清初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撰,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多,注解音義詳備,為閱讀古籍極有用之工具書。《七經纂傳》:係對《易》《書》《春秋》《周禮》《禮儀》《禮記》的解釋。

[55]馬援:東漢扶風茂陵人。助漢光武帝劉平定隗囂叛亂,曾對賓客說:“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56]諸葛亮:三國時蜀國丞相、政治家和軍事家。任內整飭官製,修明法度,發展經濟,改善與西南各民族關係,先後五次出兵北代。

[57]耶律楚材:蒙古國名臣。勸成吉思汗等止暴殺,實行軍民分治,禁以漢地為牧場,尊崇儒學等,立國規模多由其奠定。元太祖:即成吉思汗,名鐵木真。曾製定一係列軍事、政治、法律製度,並創造蒙古文字,促進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和社會的發展。

[58]華盛頓:美國第一任總統。任內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保護對外貿易,頒布司法條例,成立聯邦最高法院。主張逐步廢除農奴製,並限製選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