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曾紀芬《廉儉救國說》(3)(1 / 3)

孟子把拚命追逐私利的人稱為春秋時期盜蹠之類的人;又闡述春秋時魯國人陽虎所說的,富貴的人不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太富貴;又稱壟斷市麵上利益的商賈為低賤的男人。西漢名臣賈誼、晁錯是中國古代的大政治家,深深斥責富商大賈豪肆奢侈的行為,是妨害民生,敗壞風俗,淆亂禮製,說得很痛切。由於這個緣故,中國幾千年來靠禮教維持,憑借社會清議的製裁,成為無形的法律,富豪貪官之流才稍有忌憚之心。在明代,還存有這種風氣規矩,官吏有人致富回到家鄉,都為士大夫所看不起,這實在是中國特有的民族精神。曆史的車輪走到了今天,輸入西方風俗,尤以美國文化最為突出,尊稱富人為上等人,稱讚羨慕豪強奢侈,看不起節儉樸素,有學問的人也宣傳提倡,風氣於是大壞,而國家的事情就沒有什麼作為了。這種風氣影響到社會經濟方麵,一切器皿用品,舍棄中國的而采用西方的,中國古代所有的工藝,逐漸被淘汰,那麼失業貧苦的人就多得很了。去年中國進口貨物價格二十二億元的巨額數目,出入不敷竟達八億元之巨,這就是提倡歐美風尚,發展私人欲望的效驗,非常明顯了。

比如一個病人,更加增添創傷,流血不止,想要他長久活下去,怎麼可以做到?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這是帝國主義者經濟侵略的罪過。固然是這樣,然而日本以前並不與歐美各國地位相當,同樣受各國的經濟略侵,然而為什麼它們能夠自固自強,為其他列強所害怕呢?說到起居日用服裝的不便利,沒有超過日本的,假使日本人也競相崇尚奢侈,喜好便利,追求適體,那麼日本就必定會丟棄其固有的東西,而向外國求取,這樣一來日本所花費的價款的巨大,不堪設想。比如西式浴缸、便具、火爐、衣櫃、銅鐵床、彈簧褥、地毯等等,都是中國新式人物認為不可缺少的,而日本除少數貴族豪商及公共建築之外,凡是中上等的人家,一概沒有這些東西。一般平民百姓家的房屋,連玻璃窗都沒有。他們多數人能夠毅然遵守其傳統習俗風尚,而安於不方便不舒適的東西,原因是他們能夠抵製私人的欲望,用以保全立國的精神與物力而已。這沒有教育的力量是不能成功的,而日本的教育家能在幾十年前就具有這種慧眼的原因,就是由於當時維新派各傑出人物深深地得力於中國的學術(大多數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學說),能夠做到看見長遠的和重大的地方,知道保存國粹,就是他們強固國力的所在,所以不會被西方文化所侵略。這是因為禮義教化與勤儉節約這些東西,是文化中最優秀的成分。禮以克己製欲為主,少欲望就會勤儉節約了。而現在的人卻把它賤視為消極的道德、吃人禮教,因此反其道而行之,說:“發展個人欲望,在於能夠促進文化。”唉!事實驗證又是怎樣一種情況呢?自古以來,凡是能夠造福於民而有利於國家的人和事,考察檢諸曆史典籍,都是富於這種“消極道德”的。

從前大禹奉命治理洪水之後,卑棄宮室,厭惡衣服,菲薄飲食,而全心致力於水利農業生產,開啟夏商周三代盛治的先河,這也是千古執政者的模範。春秋晉文公時,舉國上下人們崇尚奢侈,晉文公親身作出節儉的典範,宮室簡陋平常,穿衣不注重絲織品,吃飯不兼肉味,當時的人都穿布衣,吃粗糙的飯食,於是晉國成為了最強盛的國家。春秋時衛國君主衛文公在國家破敗之後,穿布衣,戴帛帽,數年之間,再振國力。春秋時吳國國君闔閭,居住不注重鋪席,吃飯的不過兩樣菜,所以能成就霸主之業。春秋時越君勾踐,臥薪嚐膽,與士卒同甘共苦,最終能夠並吞強盛的吳國。漢文帝劉恒禁止雕刻彩飾、華麗的衣服,拒絕下邊的人向他進獻物品,裁減太官(主持膳食的人),省去苦役賦稅,一時間奉職守法的官吏相繼湧現,其盛治被稱為夏商周三代以後最突出的。宋仁宗趙禎力行節儉之風,摒棄珍貴奇物,而賢良將相的數量很多,為宋代之首,當時有人說“軍有韓範,虜騎破膽”,韓、範,即北宋名臣韓宗魏和範仲淹,他們都以廉儉刻苦被世人稱頌,而其效力就能威振強敵。

清聖祖康熙穿的內衣九天才洗一次,住房中所鋪的氈毯用了四十年,平時吃的東西很簡單,所以能在明朝末年國力空虛之後,不去搜括百姓,而能盡除明代各種苛捐雜稅;雖然經曆了三藩、回部和緬甸各次大規模戰爭,但人民仍富裕快樂,國力充裕富強;到了雍正和乾隆年間,共免去全國錢糧達八次之多,太平天國起義以前,連厘金一項也沒有設立;其他積極有益的事業卻特別多,比如跟從西洋人親自學習天文算術,派人測定全國經緯度地圖,成為中國有正確地圖的開始,又能親自製造發條自鳴鍾,編成《曆象考成》、《康熙字典》和《七經纂傳》等巨籍多種;康熙皇帝的好學勤政,造成兩百年太平盛治局麵,這都是由他儉約克己形成的。在中國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東漢名臣馬援在交趾立功,以謙約節儉廉潔公誠垂示於世人。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定三分業,以靜儉淡泊著稱於世。蒙古國名臣耶律楚材輔助元太祖成吉思汗,行軍六萬裏,兵威遠及印度等西域之地,所到之處力勸成吉思汗不要濫殺無辜,從而得以保全人民生命以數百萬計,而他本人則布衣蔬食,神明淡泊,如處深山之中(耶律楚材深諳佛學),都是由於他修養有素,發揮到了事功之中。以上所舉中國曆史上明君良相是都能夠以廉儉律身而福利強大國家的例證,這就是中國禮義教化的本旨所在。即然如此,那麼這道德果真消極嗎?我們進一步以西方國家近來的事實加以說明,比如美國總統華盛頓和林肯,都以廉儉這種個人的品行聞名於世,其成就的偉大,人所共知,不必多述。再看意大利的國君加富爾,以身許國、立誌不成家,結果成就大業。現任德國總理普魯寧,獨身不娶,所得每月薪水,除了自己生活所用之外,盡數退還國庫,不積蓄任何私人財產,所以德國人雖處在極其困苦之境,還能與政府密切合作,眾人稱頌普魯寧為德國人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