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1 / 3)

想象總是在思維的參與和調節下進行的,創造想象也總是在創造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而想象又必須用語言等來表達。因此,雖然有了豐富的知識和表象的儲備,如果沒有一定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思維能力),那麼,創造想象就難以形成。所以,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同時進行。

44 讓孩子學會思考

父母箴言

聰明的父母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看書,查參考資料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考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使孩子的頭腦變聰明的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善於思維是認識活動的核心,它參與到其他的智力因素之中,使其他智力因素更加具有理解性、概括性和深刻性。心理學家早就認為人的智能結構一般是由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構成,而其中思維能力則是智能活動的核心。

思維是人們思考問題的過程,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讓我想一想”,“我再考慮考慮”中的“想”、“考慮”指的就是思維。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具體化。

孩子的思維發展趨勢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3歲前的孩子,他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動作思維,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他們在聽、看、玩的過程中,才能進行思維。比如,嬰幼兒常常邊玩邊想,但一旦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隨之停止。3歲後,孩子的思維就從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過渡,他可以依靠頭腦中的表象和具體事物的聯想展開思維,他能擺脫具體行動,運用已經知道的、見過的、聽過的知識來思考問題。但他的思維活動必須依托一個具體形象來展開。5歲後,孩子的形象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並已經初步出現抽象邏輯思維。孩子能夠從理解事物個體發展到對事物關係的理解;能夠從依靠具體形象的理解過渡到主要依靠語言來理解;能夠對事物進行比較複雜、深刻的評價。比如,五六歲的孩子在看電視時,可以說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還會用各種理由來說明他的看法。

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孩子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技能。大多數父母和教師往往隻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習成績較好,但思維能力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見,培養孩子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孩子的智慧極為重要。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呢?

1.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許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總希望家長給他答案。如果父母對孩子有問必答,雖然解決了孩子當時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孩子會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會獨立思考,不會自己去尋找答案,這對發展孩子智力沒有好處。

因此,聰明的父母在麵對孩子的問題時,會啟發孩子去想,去分析,去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和經驗,看書,查參考資料等,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思考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示範,通過請教他人、查閱資料、反複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2.善於對孩子發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如果孩子經常麵對各種問題,大腦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要多向孩子發問。

向孩子發問,不要隻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唯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回形針有些什麼用途?如果讓你去郊遊,你會選擇哪裏?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地方?可見,向孩子發問要有一定的技巧。

3.營造平等的家庭氛圍

調查顯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思維比較活躍,分析問題也比較透徹。而在專製的家庭氣氛中成長的孩子,則不敢暢所欲言,容易受家長的暗示而改變主意,或者動搖於各種見解之間,或者盲從附和隨大流,這就影響了其思維獨立性的發展。

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誤的,父母也應讓他說完,然後再給予恰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肯定、表揚,讓孩子增強發表意見的信心。

4.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許多孩子都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每當見到一個新事物,總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會不自覺地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很是煩惱,經常批評孩子甚至恐嚇孩子,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喜歡探究和求知欲旺盛的表現,父母的嗬斥隻會挫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並啟發孩子“異想天開”。例如,讓孩子突破常規的思維模式,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孩子就會發現平時盛飯的碗可以用來當樂器,平時裝熱水的暖瓶還可以用來裝粥,這就是“發散思維”或“求異思維”。這種發散性的思維模式可以讓孩子在學習時不盲目聽信,解決問題時善於從多方麵考慮,從而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5.讓孩子自己來處理問題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於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要一味地包辦,應當與孩子一起討論、共同設計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分析、歸納,需要設想解決的方法與程序,這對於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

6.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不是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在邏輯思考或者推理的時候,孩子們往往因為知識和經驗有限而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因此,父母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與經驗,讓孩子拓展思維的領域。

孩子的知識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因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使孩子產生廣泛的聯想,使思維靈活而敏捷。

7.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思考能力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麵。推理需要對概念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行。父母平常要對孩子解釋一些概念性的事物。

45 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

父母箴言

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可以通過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反映出來。父母應該對抽象思維有正確的認識,並且在教育培養孩子過程中自覺地采取措施,這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抽象思維又稱邏輯思維,是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它的特點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斷和推理作為思維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作為思維的基本過程,從而揭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性聯係。

在這裏介紹一下抽象思維的特征和特征的實質。

抽象思維有兩個最基本的特征:抽象性和確定性。由這兩個特征還派生出其他一些特征,如形式性、精密性、簡單性、理論性和分析性等。不過後者都是由抽象性和確定性所決定和製約的。所以,主要介紹抽象思維的抽象性特征和確定性特征。

1.抽象性

人們透過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變化規律,把握事物間的聯係,達到真理性的認識,始終離不開理性的抽象。也就是說,人們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在思維中是通過抽象來完成的。

以數學的發展為例: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盡管掌握了關於空間和數量關係的大量知識,但這些知識主要是憑經驗進行考察的結果。在所有古埃及人的著作中,法則僅能應用於為數有限的具體情況。在他們的幾何學中,沒有用一個三角形來代表一切三角形這種在建立演繹體係時所必需的一般化的抽象概念。抽象的數的概念還有待引進。古希臘人則不同。數學之所以會在古希臘發展起來,就是因為古希臘人依靠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的數學素材,進行了“智力革命”,從事物的多樣性中辨別出共同性,並把它抽象出來,加以一般化,從而導出與更廣泛的經驗相符合的新關係。就是由於這個緣故,古希臘人被稱為是科學方法的倡導者。亞裏士多德把抽象稱為自然研究的路線或途徑,並指出,科學從感覺上較為易知的混亂的集體(即現象),通過抽象達到理性上較為易知的原理(即本質)。

抽象性的實質,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麵去理解。

首先,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點。抽象最主要的是對同類事物去除現象的次要的方麵,抽取它們的共同點,從而使思維從個別中把握一般,從現象中把握本質。

其次,抽象就是選取事物的深入點。一個事物往往有幾個特點。抽象的實質是從這些特點中選取一個被認為在某個方麵特別重要的特點,而忽視所有其他特點。這樣,抽象能夠限定探究範圍,突出某一重點,限製其他思路,並把某一種思路引向深入,從而使我們能夠深入地研究認識對象。

再次,抽象就是理想地複現認識對象。抽象的目的在於把事物加以理想化而再現於思維之中。因為不可能單純通過從可觀察現象概括共同點來把握理想事物,所以必須脫離直觀地運用思維的抽象力量創造出理想客體。同抽取共同點相比,理想化是更深刻的抽象。

抽象既是抽象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抽象思維的重要特征。正是在這個意義,我們把這種思維叫做抽象思維。

2.確定性

確定性是抽象思維的又一基本特征。從信息論的觀點看,所謂知識,就是不確定性的減少。所以,認識真理的意義,就在於不斷減少和消除對自然界和社會在認識上的不確定性。一般說來,認識中的不確定性來源於認識主體的感性活動和思辨的猜測。經驗認識是人的感官對於自然現象的直覺認識,這種認識通常隻是知識的準備和原料。作為“前知識”,這種認識的最主要特征是不確定性。抽象思維要獲得本質,就必須以確定性去減少和消除這種根源於事物現象偶然性的不確定性。隻有確定性的思維所獲取的認識才稱為知識。因此,可以說理論知識和日常知識之間的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理論知識的命題必須具有嚴格的確定性,而日常知識不需要嚴格的規範。

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的概念最初總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們經過發展就完全不同了。它們已經變換過了,並失去了普通語言中所帶有的含糊性質,從而獲得了嚴格的定義,這樣它們就能應用於科學的抽象思維中。例如,信息和係統原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概念,信息論和係統論對它們作了嚴格的定義,使之成為這兩門學科中的科學概念,而信息論和係統論也正是由於引入了這兩個具有確定性的概念,才奠定了這兩門學科的基礎。

抽象性和確定性是抽象思維的兩個基本特征,二者是統一的。愛因斯坦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抽象思維的抽象性和確定性的這種統一。他說:“科學家必須在龐雜的經驗事實中間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來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仔細玩味這句話,我們便可以體察抽象思維中抽象性和確定性的統一關係。

孩子思維的成熟過程,其實就是人類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縮影。牙牙學語的嬰兒,最初不會有什麼抽象思維能力,他們也許搞不清蘋果與梨的差異和蘋果與月亮的差異在性質上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然而生活能使孩子們學會抽象,比如小寶寶淘氣,用手觸摸火爐,結果燙起幾個泡。有過幾次教訓後,他就不會再觸摸任何火爐包括那些不曾燙過他的火爐了。他顯然自發地形成了這樣一種朦朧意識:那些東西也是火爐,也會燙人的。這種朦朧意識十分可貴,因為他已經自發地從同類事物的個體中抽象出了該類事物的共性。

不過,如果僅靠自然形成,沒有足夠的刺激,孩子的智力發育就會相對緩慢很多。3歲之前的孩子,對他進行訓練,會顯得過早;而對學前的孩子,父母則完全可以運用各種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啟蒙了。

1.教孩子歸類

父母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根據某些相同點將其歸為一類,如根據顏色、形狀、用途等。父母應注意引導孩子尋找歸類的根據,也就是事物的相同點,從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細節,增強其觀察能力。

2.教孩子認識大群體與小群體

首先,應教給孩子一些有關群體的名稱,如家具、運動、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個群體都有一定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應讓孩子了解,大群體包含了許多小群體,小群體組合成了大群體。如動物——鳥——麻雀。

3.讓孩子了解順序

了解順序的概念有助於孩子今後的閱讀,這是訓練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途徑。這些順序可以是從最大到最小、從最硬到最軟、從甜到淡等,也可以反過來排列。

4.讓孩子建立時間概念

幼兒的時間觀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理解其含義,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必要的。當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馬上”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也許會更規矩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