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3 / 3)

另外,父母的知識水平,也對增強和延伸孩子的好奇心,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亮亮看著媽媽的手機出神,突然他問爸爸,“為什麼手機沒有電線也可以和別人通話呢?”“那是因為可以靠電波傳送。”爸爸回答。亮亮追問:“電波是什麼?”爸爸撓撓頭:“唉,這個我現在也說不清楚,等你長大了,上學後自然會學到的。”於是,亮亮的好奇心被爸爸微薄的學識阻斷了。其實,如果爸爸稍微懂點電子學原理,深入淺出地給亮亮指點一下,他的心裏就會早早烙印下物理學知識,也會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有父母曾經說:“我之所以不讓孩子對事物太好奇了,是怕他出事。”比如,有的孩子好奇自行車的大小齒輪轉動咬合現象,便把手伸進去感受,手被齒輪咬住了……所以,很多父母會盲目地製止孩子無處不冒的好奇心,強硬地說:“不許亂動東西,不許胡思亂想,好好待著。”長此下去,孩子會失去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他一旦停止了好奇和思索,也就停止了探索和鑽研的衝動。

其實,好奇心與危險並不衝突。父母可以做一些防範措施,比如電插頭掛到高處、熱水瓶放在孩子摸不到的地方……總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盡情地對事物展開聯想,產生好奇,對他後續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1.隨時隨地解答疑問

隨時隨地解答疑問,答案未必明確,但態度要誠懇、積極。小傑問媽媽:“為什麼舅舅從美國打電話老是在深夜,還說自己在吃午飯?”媽媽告訴他,是因為中美兩國有時差。小傑接著問:“時差是什麼?”媽媽正在寫工作報告,便說:“我現在很忙,而且知道得不多,但我會盡快查資料告訴你。”當天晚上,媽媽便找來地理書籍,仔細研究地球的自轉、公轉和時差問題,第二天便把答案告訴了小傑。

父母繁忙時,切勿用“別煩我,走開”或“我不懂,別問了”來搪塞孩子。對孩子來說,父母是否給孩子正確答案並不重要,但認可他好奇心的態度,卻會影響他的求知欲。比如像“這個問題提得真妙,讓我想想,明天再告訴你”或是“你先說說自己的看法,好嗎?”這樣的回答就很人性化。這種帶有鼓勵性質的回答,會讓孩子衍生出更強烈的好奇意識,擴大思索空間。

2.讓孩子多接觸環境和實物

讓孩子多接觸環境和實物,開創感性空間,啟發好奇心。有個媽媽說,現在的孩子接觸東西太多了,像電腦遊戲、卡通片、兒童圖書、玩具,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學習了。言下之意,這些東西對孩子一無是處。其實,換個角度考慮,恰恰是這些東西,開闊了孩子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擴大了思維空間。

在這裏,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參觀展覽、出去旅遊和采風,讓他們在各種社交活動中汲取豐富的信息,讓好奇心和思考意識,始終貫穿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

3.讓孩子多動手

讓孩子多動手,在自由的空間裏隨性地創造,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峰峰家裏有幾台拚裝四驅車,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很好奇。谘詢後才知道,汽車跑得快與慢,全由發動機決定。於是,父母鼓勵峰峰自己改裝發動機。他摳摳弄弄地搞壞了幾台,越弄問題越多,爸爸花了不少錢,但峰峰最終還是改裝成功了,他也因此對機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父母應放開手腳,讓孩子在實物操作中,激發好奇心。因為探索的快感,總是存在於感性的過程中。

4.父母應多問孩子“為什麼”

父母應多問孩子“為什麼”,幫助他建立好奇意識和思考習慣。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思想不夠敏感和活躍,所以,常常會對某些新鮮事物視而不見。父母平時要多問孩子“為什麼?”比如在公園,可以問他“風箏為什麼能飛起來?”到了冬天,問他“羽絨服為什麼能保暖?”當孩子在父母的牽引下,看見任何事物都要問“為什麼”時,他一生都會養成思考和探索的習慣。

5.父母應加強知識儲備

父母應加強知識儲備,用生動易懂、循循善誘的方式,把孩子引入深層次的思考空間。真真問媽媽:“風箏不是飛機,沒有能源,為什麼能飛上天?”媽媽告訴她,是風帶動的氣流把風箏托了起來。媽媽反問真真:“沒有風的時候,為什麼風箏也能飛上天?”真真搖頭表示不懂。於是,媽媽帶她去公園看放風箏。真真發現沒風的時候,人們大多都是拽著風箏線跑。媽媽啟發她,夏天停電時,奶奶就會用扇子給她扇風,於是真真回答:“是不是跑的時候,會造成氣流流動,跟有風的效果一樣?”媽媽高興地誇獎了真真。

好奇心是孩子最強烈的心理活動。一個孩子是否具備好奇心,往往表示其思維是否活躍,心靈世界是否敏感和豐富。所以,父母們要從生活的各個環節入手,培養孩子無處不在的好奇心。

59 正確應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箴言

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新奇的事物,他們對世界從一無所知到逐步認識,好奇和求知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的突破口。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及時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

“人為什麼要吃飯呢?”“飛機為什麼會飛?”“月亮為什麼會跟著我走?”孩子總是會不停地問問題,這些無休止的問題常常會給父母一個措手不及,還會問一些離奇的問題,把父母弄得瞠目結舌。

世界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新奇的事物,他們對世界從一無所知到逐步認識,好奇和求知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的突破口。

“學問學問,邊學邊問。”學問和知識就是人在不斷地探索中,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區別隻是大人有了問題,他會在沒有適當的人可以求教時,自己去看書,尋找答案。而孩子由於知識有限,沒有這方麵的能力,或者這方麵能力比較差,他們就需要父母的幫助。孩子有問題找父母,這正是孩子對父母信賴的表現。孩子想了解周圍的一切,渴望從大人那裏得到答案。有些問題在父母看來是幼稚可笑的,但對於孩子來講卻是神秘好奇的。正是這種好奇心使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正是這種好奇心使瓦特從水蒸氣推動壺蓋的現象中發明了蒸汽機;正是這種好奇心使伽利略對教室裏吊燈的均勻擺動產生興趣,導致他發現了等時性……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少年兒童的好奇心與人的創造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做父母的為了孩子的成長應盡一切努力來幫助孩子,比如幫助解答孩子的問題,孩子還沒有查書尋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應自己查書尋找答案。如果父母在麵對孩子的問題不知該如何回答時千萬不要敷衍了事,或橫加指責,那樣會把孩子求知的欲望扼殺掉的。

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應該十分珍惜。兒童的心理發育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學齡前期像一座橋梁橫跨在幼兒期和小學期之間,這個時期孩子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迅速發展。各種心理傾向的空白點也正在陸陸續續地填補,漸漸對各類事物產生個人興趣,而且好奇心特別強,總愛問這問那,有時還會做出一些“破壞性行”,如拆壞鍾表、電動玩具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一位因好奇心而拆壞了金表的孩子的母親這樣說“小孩子拆金表是出於他對表為什麼不停地走的好奇,這種探求知識的好奇心是十分可貴的。”他建議這位母親帶孩子到鍾表店去看師傅修表,把鍾表店當課堂,讓修表師傅當老師,將修理費當學費,這樣就可以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使之更加聰明。陶行知先生的處理方式不愧是我們做父母的正確對待孩子好奇心的典範。好奇心滿足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一步,好奇心不斷得到滿足,智力也就不斷有所提高。所以,父母要充分珍惜學齡前兒童求知心理的最佳時期,及時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

要做到及時地、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以下十點建議可供參考:

1.加強自身修養和學習

要使孩子懂,首先自己懂。知識是無窮的,希望孩子成長,父母就要博覽群書,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果有些問題一時難以解答,可以帶孩子一起查找書籍,直到弄懂為止。如果父母一問三不知,這又怎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呢?

2.講究科學性

教給孩子的知識必須真實,符合客觀實際,切忌把模棱兩可、違背科學的東西告訴孩子。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比較複雜,比如“人是怎樣跑到電視機裏去的?”、“月亮為什麼有時大有時小?”父母必須把正確的答案告訴孩子,切忌胡編亂造,使孩子接受錯誤的知識。如果父母也不懂,可以找書,也可請教別人。父母的這種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會感染孩子。

3.注重通俗性、趣味性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隻有通俗地把具有趣味性的知識講出來,孩子才能充分接受。

4.注意正確“導航”

孩子好奇心是諸多方麵的,他們提出的不一定都是知識性或有積極意義的,有些還是不切實際的。有時他們躍躍欲試,要去看、聽、聞、嚐、摸、捏、掂,有的還會做出些“驚人之舉”,如用嘴嚐任何東西、到池塘邊玩水、摸電器插頭、開關等,有時還會捅出“漏子”,給大人添麻煩。此時,父母要積極引導,講清道理。

孩子的心靈發育一輩子隻有一次,每一階段的發育都是無法重複的,好奇心的發育同樣如此。父母應珍惜和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不斷提高孩子好奇心的水平,充分利用孩子求知的最佳時期,講究科學的育兒方法,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

5.幽默感

對孩子不要擺出像法官般一臉的道貌岸然,也無須扮演命令、威脅、說教或斥責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往往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而畏縮。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溫暖和安全感,然後發現問題並協助他解決問題。

6.給孩子創造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

環境刺激是豐富多彩的。當世界上千姿百態的事物具體地呈現在孩子的麵前時,要讓他們親自去看看、聽聽、聞聞、嚐嚐,以至摸、掰、拆等擺弄一番。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主動去探索生活中的奧秘。日常生活中,可以讓他們多玩些色彩鮮豔的或者能活動、能發聲的玩具,如各種娃娃、帶動力的小汽車、飛機及小鈴鐺、玩具樂器等等,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豐富他們的眼界。在節假日還可以帶他們出去郊遊,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青山綠水都充滿了知識的奧秘,對孩子有著無窮的吸引力。

7.利用故事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故事是用口語化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的,它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孩子一般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不但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擴展孩子的視野,使他們從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價值,而且還能起到增強好奇心、豐富想象力,從而激發求知欲望的作用。有位兒童教育專家建議:當孩子剛滿6個月,可以坐在大人膝蓋上的時候,就應當給他們讀小人書或根據書、畫講故事給他們聽,這種撫愛和溫馨的氣氛能培養他們對書籍的感情。

8.鼓勵孩子積極探索

好奇、好問、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應加以愛護,並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允許他們大膽地去想象。即使產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不能盲目否定,而應采取他們能理解的方式,耐心解答,共同討論,或提出問題引導他們繼續思索。同時,要關心他們那些在大人看來是“錯誤”的行為,要善於發現他們“錯誤”中的創造成分,幫助他們選用適宜的方法,繼續展示出來,及時肯定他們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推動寶寶好奇心的發展。

9.為孩子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

根據孩子模仿性強、愛動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利用手邊的工具,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比如讓孩子自己製作簡單的玩具,自己設計一種遊戲等。他們對於自己動腦筋想出來、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因而類似活動有利於激發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

10.不要挫傷孩子好問的積極性

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他們常會問父母,自己是怎麼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為父母,我們應好好地回答他們的問題,而不要隨隨便便地搪塞一些答案,例如“路上撿到的”、“從石縫中跳出來的”等等。這樣不但會使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到害怕,也很可能會使他失去再提問題的興趣。相反,如果我們的回答既生動又活潑,例如直接回答孩子:“是從媽媽肚子裏生下來的”,孩子也許會有一連串的聯想,例如“為什麼媽媽的肚子裏麵會有我?”“媽媽又是從哪裏生出來的呢?”無形之中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對生命、未來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