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一口氣就能做完的,它往往需要孩子艱苦奮鬥很長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提醒孩子,不要犯性急的毛病。為了明天做事更有效,今晚就要睡好覺,以飽滿的精神迎接第二天。
當然,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製定一個合理的作息時間表,要求孩子按作息時間表學習、生活、遊戲。開始時,也許孩子不能嚴格遵守作息時間的規定,父母可以幫助督促他逐步適應,直到最後自覺遵守。
20
孩子按計劃做事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父母箴言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製定一些計劃。當然,製定這些計劃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計劃製定了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
做事有計劃不僅是一種習慣,更重要的是它能反映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孩子在早晨起床後都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者生活用品,這便是由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引起的。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就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麻煩不斷。
做事有計劃可以幫助孩子處理事情時不至於手忙腳亂。做事沒有條理的人,將無法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呢?
1.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父母都要讓孩子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然有序,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的時候找不到;晚上睡覺之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當然,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恒心,還要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適時引導。
2.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許多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當父母跟他強調需要有條理地做事時,他往往無法接受父母的意見。事實上,孩子需要有個榜樣來引導。
琳琳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卻經常亂放東西,把房間弄得一團糟。為此,媽媽非常苦惱。
有一次,琳琳的媽媽跟同事說起了這件事情。同事對琳琳的媽媽說:“我女兒婉兒以前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家裏來了個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條理,每次都幫助我女兒整理東西,教她怎麼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東西,結果,我女兒現在做事也很有條理。要不,你帶你女兒到我家住兩天,讓我女兒教教你女兒好了。”
於是,媽媽就把琳琳帶到了同事家。兩個女孩玩得很高興,一起玩拚圖、玩棋類遊戲等。兩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兒便很自覺地收拾東西,並放回了原來的地方。琳琳看著婉兒收拾,也幫忙收拾。第二天,琳琳學會了主動去收拾東西。琳琳從婉兒家回來後,就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幹幹淨淨,再也不會亂放東西了。
3.教孩子做計劃
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範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吃完早飯後,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小睡一會,一點鍾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三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孩子有了計劃的意識,那麼,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計劃一下了。如果孩子安排得合理,就按照孩子的安排去做。如果安排得不合理,就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不合理。
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和計劃,這樣孩子能夠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計劃。
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發現孩子在學習彈琴的時候總是沒有計劃,剛想彈琴,不一會又去看動畫片了。有一天,媽媽對孩子說:“你每天得彈半小時的鋼琴,剛回家的時候彈也行,吃完晚飯彈也行,但是,彈的時候你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彈足半小時。”孩子考慮了一下,因為晚飯前有一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要播放,於是他選擇了吃完晚飯再彈。結果,他確定自己的計劃後,就一直執行得非常好。
德國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計劃性,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引導孩子做事講究計劃。
如果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我周末想去郊遊。”他的爸爸不會直接說“好”或者“不好”。他會問孩子:“你的計劃呢?你想跟誰一起去?到什麼地方去?怎麼去?要帶什麼東西去?”如果孩子說:“我還沒想好。”爸爸就會對他說:“沒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說。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計劃。”這樣,德國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較嚴謹,做事之前往往會有周密的計劃。
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的計劃呢?”當你的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後,他就會養成先計劃後辦事的好習慣。作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那麼,孩子也就悄悄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4.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製定一些計劃。當然,製定這些計劃的時候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計劃製定了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
明明做事非常磨蹭,本來沒有多少作業,卻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媽媽又氣又急。
有一次,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她跟明明約定,做作業的時間隻有半小時。然後,媽媽把鬧鍾上好,同時,明明開始做作業。半小時一到,鬧鍾就響起來,明明還差兩道題目沒做完。明明向媽媽投來求助的眼神,但是,媽媽毫不猶豫地說:“時間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覺吧。”
第二天,媽媽把明明沒做完作業的原因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支持媽媽的方法。這天晚上,媽媽又上好了鬧鍾,明明一開始做作業就很抓緊時間,效率明顯提高,居然順利地在半小時內做完了作業。
從這以後,明明做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他都會有意識地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限,有計劃地去做了。
5.教孩子按規律做事
引導孩子計劃周密,學會有條理、有理智地生活,都離不開科學的態度。也就是說,要遵循客觀規律,而不能衝動蠻幹亂計劃。
一位改掉了兒子做事丟三落四壞習慣的爸爸說:“一次,我發現兒子又忘戴紅領巾了,為了讓孩子嚐嚐丟三落四的後果,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次,我沒有給他送紅領巾。兒子放學回來沮喪地說,因為他沒戴紅領巾,他們班被扣了一分,同學們都責怪他。於是,我趁熱打鐵說:‘以後你一定要把該帶的東西整理好!’兒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從這以後,兒子做完作業總是認真地收拾書包,嘴裏還念念有詞:‘鋼筆、尺子、語文書、默寫本、文具盒、紅領巾……’做事有條理多了。”
21
讓孩子在玩耍中長見識
父母箴言
父母要認清玩和學習是什麼關係,是不是要學習好就不能玩兒,是不是玩兒了就學不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讓孩子隻學不玩,反而不容易學好;科學地安排學與玩,讓孩子在玩耍中學到東西,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益處的。
許多父母把孩子玩兒看成是一種“錯誤”,他們最愛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你就知道玩,還不快學習去!”如果孩子說“功課做完了”或者“今天沒留作業”,父母馬上又會說:“你不會好好看看書啊!”或者“你不會複習複習啊!”
總之,這些父母是把孩子玩兒當成“大敵”去對待的。於是,孩子下午、晚上的時間全部被“占領”了,星期六、星期日的時間也全部被“剝奪”了。見孩子有一點空閑,父母還要見縫插針,把孩子“捆”到書上。可憐的孩子,已經成了機器人了。
父母們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社會壓力太大。現在許多地方招聘人員,第一標準就是文憑,沒文憑難上難;許多單位,博士一個工資級別,碩士一個工資級別,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依次降下去。父母們認準了一條:不拿文憑,絕不罷休!拿文憑就得好好念書,就得拚時間拚精力。這樣,玩兒似乎自然就成了拿文憑的大敵了。
殊不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玩兒就像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玩耍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玩兒時都很投入,很快樂。雖然是在玩兒,卻比做正事還認真。對於孩子來說,遊戲並非是成人眼裏的隨意玩耍,而是一種“嚴肅的工作”。
千萬別小看了孩子的玩耍,它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重要的意義。在生理上,它可以促進孩子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情感上,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和自尊心;在社交中,還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自主意識和合作意識。
也就是說,玩兒是適合孩子身心健全發展的活動。要知道小家夥們都是在快樂的玩耍中開始學習的——倘若他們不能在玩兒中有所收獲,那就說明他們還沒有為正式學習做好必要的準備。父母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孩子,讓他們在玩耍中既享受到快樂,又能夠學到東西。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1.讓孩子做遊戲的主人
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輕鬆自由的氣氛,這能夠有效地激發孩子遊戲的興趣。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弄亂了房間,而責備限製孩子的遊戲,幹預孩子的玩法,改變孩子的遊戲規則。如果這樣,就改變了遊戲本身自由、愉快、自然及探索的特性。應該讓孩子在良好的物質和心理環境中成為遊戲的主人,充分表現自我,真正讓孩子享受到遊戲的樂趣。父母隻要做好引導、陪伴和保護的工作就可以了。
玩耍之後,教孩子養成收拾玩具的習慣。此時,父母不宜采取強迫的方式逼孩子去收拾,而應用遊戲的方法引導孩子,如“布娃娃累了,她該睡覺了;小車該進車庫休息了。”這樣孩子就不會有厭煩情緒,時間長了,他會很自覺的收拾自己的玩具,還會養成愛清潔的好習慣。這會為孩子將來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終、有責任心打下良好的基礎。
2.引導孩子玩兒出名堂
愛因斯坦在上小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失望地對他做出“不可救藥”的評價,但愛因斯坦卻最終成長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小時候也許確實不夠積極,但他肯定是個好動和富於遐想的孩子,正是這一點決定了他具備成為偉大科學家的潛質。
孩子天生就是玩兒的行家,隻要給他玩兒的空間,他就能玩兒出很多的名堂,甚至玩兒出來一個“天才”。在網上看到一篇報道,一個男孩從小就特別愛玩兒,為了玩兒出與眾不同,他在玩兒的過程中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後力挫群雄,考上了飛行學院,“玩”到了藍天上。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活動,父母就不妨給他買些木鍬、鏟子、秤、托盤之類的玩具,並給他騰出一定的空間。這樣,孩子就可以輕鬆的玩兒,盡情地享受“過家家”的樂趣,同時還會對輕重、大小等度量概念有一定的認知。
為了指導孩子玩兒出水平來,玩兒出智慧來。父母可以指導或支持孩子玩兒電腦;指導或支持孩子搞科學小發明、小製作;還可以指導孩子搞調查、養殖等。這樣,把玩兒與學在更高的層次上結合起來,將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
另外,在玩兒中注意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愛好特長,加以保護和鼓勵,說不定這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萌芽。
3.就地取材,隨時隨地地玩兒
在孩子的眼裏,什麼事情都是新奇的。街上的廣告,廚房中的鍋碗,天空中的小鳥,就連工地上的推土機都能成為他們的最愛。國外的一則報道中就曾提到,一位農場主偶爾帶小兒子到農場玩兒,當孩子看到推土機來來回回推土的時候,就再也走不動了。農場主看到兒子如此癡迷,就突發奇想把推土機推土的過程做成錄像帶出售,結果錄像帶相當暢銷,很多孩子都喜歡趴在電視機前看推土機工作。就這樣簡單的活動在孩子腦中不知會產生多少疑問,多少離奇的想法。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隻要他有興趣,就可以學到東西。因為孩子著迷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有教育意義的。父母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對外界事物的好奇來就地取材教育孩子。
例如孩子喜歡看汽車,就多帶他們去看,同時讓他們邊看邊數從眼前經過的汽車數量;坐在公共汽車裏,孩子想看窗外的景物,就趁機教他認大幅標語上的字詞;帶他們到公園散步,就可以教他辨認花的顏色和種類。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則可以啟發他們綜合運用各種材料,通過撕、剪、拚擺、塑造、組合、粘貼等方式,展開想象,巧妙構思,各種材料相互搭配,創造出生動有趣的畫麵或圖案。
如:用彩紙、碎布、毛線或彩色包裝盒製作的太陽、花兒、花瓶、大樹、小鳥、小雞、小船及其他造型各異的實物;用樹葉粘出蝴蝶、小貓、飛機;把電線經過彎、折、繞、纏、編等過程,塑造出造型各異的人物、動物、花草、風景等。在拚製玩耍中,孩子的雙手會越來越靈活,頭腦會越來越聰明。
4.多給孩子講故事
多給孩子講故事,讓他們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交流。重複講述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他們喜歡,就多讀幾遍。看似簡單短小的故事,在孩子心中可就是一個奇特美妙的世界。
在聽大人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很可能已經變成其中的公主、王子、小熊或小兔開始神奇的童話之旅了。每次聽,都有不同的感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一個故事不知要有多少個版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得到開發的,孩子的品格修養也是這樣逐漸得到培養的。
5.多讓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
溫室隻適合花朵,而不是孩子成長的理想園地。現在,都市生活讓人們漸漸失去了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也逐漸取消了孩子與大自然相處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電視、電子遊戲、電動玩具和因特網。這樣會阻礙孩子探索自然界的興趣。所以父母要多帶孩子到戶外的世界中去遊戲和活動。
在戶外,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玩耍。父母要創造性地多讓孩子接觸水、土、動植物等自然物質,擴大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感,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同時父母還應帶領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鍛煉孩子的運動能力及動作協調能力,培養孩子反應的靈敏性。
特別要多從事操作活動和運動。父母不應隻給孩子提供形象、電動、智力玩具,應該還有一些運動性的玩具,如皮球、跳繩、呼啦圈等,這樣更能促進孩子體質體能的發展。
6.引導孩子在遊戲中思考學習
在遊戲的過程中鼓勵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孩的好奇心是極強的,他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疑問。也許同一個問題他們會問好幾次,大人應該不厭其煩地重複答案,以鞏固他們的記憶。但需要注意的是,答案要簡短,以激發他們接著問下去。
他能夠提出問題,說明他在動腦筋。問題越多,思考得也越多。如果孩子再大點,就無須每問必答,父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以指導,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者換換位,父母問問題,讓孩子來回答。
7.避免孩子因貪玩而影響學習
也的確有一些孩子玩兒起來就沒夠,就無法控製。對於這種情況,一方麵,父母應給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明確玩與學的關係,要求孩子該玩就玩,該學就學。父母還應督促孩子製訂玩與學的計劃。如果因為玩兒影響了學習,孩子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父母要積極配合,不能含糊。年齡小的孩子不會訂計劃,可能訂得很滿,父母要指導他修訂,留有餘地。
另一方麵,父母要定期安排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兒的活動。全家人痛痛快快地玩兒一場。玩兒的時候不要提學習的事情,免得使孩子產生心理壓力。
總之,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階段,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教育應是啟蒙式的。父母不可以違背孩子的生長規律,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孩子應該認識一些漢字,學會數數,也應該學著區分顏色和形狀。
但孩子應該學的東西卻遠不止這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習慣的養成、體質的增強都是不容忽視的。隻有具備了這些素質,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才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