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輕的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天生一副壞脾氣,其實,孩子壞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父母教育不當或生活環境不良所造成的,不應責怪孩子。兒童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可塑性很強,父母應多加注意,及時幫孩子播下好性格的種子。
28
讓孩子擁有健康的性格
父母箴言
如果孩子從一出生就能得到較好的看護和喂養,他就會覺得很有安全感,否則就會產生懷疑感;從孩子開始爬行到五歲這段時期,孩子會表現出主動探索周圍世界和凡事都要自己去做的傾向,父母應對這種傾向加以保護,以便發展孩子主動和自主的性格。
有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命運就在他的性格中。一個人一生是否有作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性格,而不是智力。
美國某心理學家及其助手所做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從25萬兒童中選出1500名智力較好的兒童,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30年後這些孩子有的成了社會名流、專家、學者,而有的則窮困潦倒、乞討街頭。
在“性格決定一生”、“性格造就成敗”等觀念盛行的今天,父母們都很關注這樣的問題:孩子的性格是在哪個年齡階段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孩子性格“很好”,而有的孩子性格卻“很壞”?這些性格又是怎樣形成的?這些關於人自身的問題也是心理學家們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
實際上,我們生活中一般意義上所講的性格,就是心理學概念中的人格,指的是一個人對人、對事、對物所表現出的較穩定的態度。
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把人格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前五個階段是孩子逐步成長的階段,對父母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會有一定的幫助。
1.第一階段:嬰兒期(0—1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為軟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顧,對成人依賴最大。如果父母能夠愛撫嬰兒,並且有規律地照料嬰兒,以滿足他們的基本生理需要,嬰兒就能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基本的信任感,並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得到安全感;相反,如果嬰兒的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不能一貫、規律的滿足,他們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並從生理需要混亂的滿足中產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孩子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長大後性格多傾向於樂觀、信任、活躍等積極的人格特征;反之,孩子就會形成懼怕感,長大後性格往往傾向於悲觀、多疑、抑鬱、煩躁等消極的人格特征。
這一階段嬰兒所產生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也是以後各個階段人格順利發展的起點。所以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應適當地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過分滿足和過分剝奪;同時,在滿足程度和方式上要盡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貫性,不能隨意轉變,即使變化也要漸進地、有規律地進行,以便嬰兒能夠適應。
2.第二階段:幼兒期(1—3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學會了走動、推拉、說話等活動,也學會了把握和放開,尤其是自身身體的控製和大小便排泄,從而使兒童介入自己意願與父母意願相互衝突的危機中。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限製適當,給予孩子一定自由,孩子就會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製的意識;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限製、批評甚至懲罰過多,孩子就會感到羞怯,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疑慮。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了積極的解決,孩子就會形成“意誌”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堅強、獨立、克製、自律等;反之,孩子就會形成羞怯感,成年後性格傾向於意誌薄弱、依附、隨意、敷衍等消極的特征。太過縱容,孩子成年易形成肮髒、浪費、無秩序等生活習慣;限製太嚴,孩子則易形成清潔、吝嗇、忍耐等強迫性特點。
兒童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其性格中自我意識、自我調控能力、適應社會化要求的能力增強,對於個人今後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理想之間關係的態度及處理產生重要影響,對個體的社會化及未來的秩序和法製生活做好了準備。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必須理智而耐心,適度控製的同時給予一定的自由,並施以科學的訓練,及時矯正不良行為。
3.第三階段:學前期(4—6歲)
這個階段的兒童身體活動更為靈巧,語言更為精練,口語表達能力增強。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思維,尤其是表象性思維發展得最快,想象力極為生動豐富,孩子已開始了創造性的思維,開始了對未來事情的規劃。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富於幻想,喜歡童話故事、擬人化的遊戲及活動,並傾向於通過自己的想象去解釋周圍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勵孩子的主動行為和想象力,孩子就會獲得積極的自主性,使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如果父母經常限製孩子的主動行為,譏笑孩子不切實際的幻想,孩子就會喪失主動性,變得無所適從,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和內疚。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孩子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質,成年後性格傾向於自動自發、計劃性、目的性、果斷等積極的人格特質;反之,孩子成年後的性格則傾向於不思進取、無計劃性、優柔寡斷等消極的人格特質。
艾裏克森認為,一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因此,父母要鼓勵和肯定孩子主動性和想象力的充分發揮。
遊戲是適合此時期兒童性格發展的最好形式,應該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
通過各種遊戲,不但孩子的運動器官能得到發展,而且其認知和社會交往的能力也能有效增強;同時,遊戲還能幫助孩子學會表達和控製情緒,學會處理焦慮和內心衝突,對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應積極組織並引導孩子開展多種多樣的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另外,這一階段也是孩子產生戀母(戀父)情結的特殊時期。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親子關係,母親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別角色的正確扮演,給孩子樹立榜樣,同時要鼓勵和引導孩子與異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別概念。
4.第四階段:學齡期(7—12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大都在上小學,其主要社會生活環境由家庭轉移到了學校,活動範圍擴大了許多。學習成為孩子的主要活動,並不斷促使孩子產生勤奮感。如果不能發展這種勤奮,孩子就會對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缺乏信心,從而產生自卑感。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了積極的解決,孩子就會形成“能力”的品質;反之,就會形成無能。
勤奮感的形成,對孩子成年後的社會工作和生活影響很大,將來孩子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態度和習慣,都可追溯到本階段的勤奮感。
這一階段孩子性格的發展相對平靜,父母應教育孩子勤奮讀書,參加社會活動,嚐試在各個感興趣的領域中培養和發展自己的才能,同時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5.第五階段:青年期(13—18歲)
這一階段的孩子必須思考他已掌握的各種信息,為自己確定生活的基本原則和策略,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能獲得自我同一性,否則就會產生角色混亂,即個體不能正確地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角色,產生消極同一性,即個體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同一性。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得到積極解決,孩子就會形成“忠誠”的品質;反之,孩子就會形成不確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標誌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標誌著個體人格的成熟,隻有建立了積極的同一性,才能順利地度過青春期,也才能順利地解決成年後三個階段(結婚、立業、晚年)的性格發展任務。
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了性格的塑造過程,並且對成人後的性格及心理都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也為父母敲響了警鍾,必須從一出生就開始注意孩子性格的塑造問題,並積極建立起正常的親子關係,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各項需要。每一位明眼的父母都會明白:良好的性格及心理素質的發展,將比單純的讓孩子多認幾個字、多背一些英語單詞重要得多!
29
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
父母箴言
人的性格雖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一旦形成也會相對的穩定下來。一般來說,三歲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改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此,孩子的性格主要取決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世界上每個人的相貌各不相同,其性格也是千差萬別。那麼什麼樣的性格才是好性格呢?一般來說,好的性格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飽滿的熱情
一個人如果缺乏熱情,那麼他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熱情,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是與生俱來的,然而,要使其不受傷害,繼續把熱情保持下去,卻不容易。因為熱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諸如考試的分數、他人的嘲笑等挫傷,甚至摧毀。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護孩子的熱情。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從小無意識地受到父母態度的影響而形成的性格,兒時一般不易發現,進入青春期之後,這些影響才開始明顯地顯露出來,並且在以後都難以改變。
2.充足的自信
一個人隻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迎接各項挑戰,他才有可能成功。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首先要盡可能早地發現孩子的天資和才能,有意識地去誘導他們,鼓勵他們具有充滿成功的信心。
3.熱切的同情心
大多數孩子對有生命的動物所遭受的痛苦都是很敏感的。父母經常關心他人,自然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同情的種子。
4.較強的適應能力
怎樣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呢?最好的方法是盡早用成年人的愛心和感情去對待孩子,使他們能早日成熟,避免由於過分幼稚和脆弱而經不起來自社會的各種打擊。
5.滿懷希望
這種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於迎接挑戰。要想使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父母本身就應該是樂觀主義者。如經常教育孩子: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樣,當困難真的來到時,孩子就不會畏縮不前,而會挺起堅強的脊梁,去戰勝困難。
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因素。曾有人將幾百名四歲幼兒的家長按其“權威”和“關愛”程度分成溺愛型、忽視型、嚴厲型、關愛型、理智型五類。在這五種教養類型中,孩子的發展水平表明,溺愛型、忽視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其各方麵發展的水平都較低。在思想上接納子女的非期望行為,行為上部分限製的關愛型父母培養下的孩子,其智力發展較快。思想、行為都部分接納非期望行為的理智型家庭教育,則使孩子在各方麵的能力都顯得高人一籌。可見,較好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優良品格的形成所起的積極作用。
同時,父母常常是孩子的偶像,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父母和孩子在舉手投足、—顰一笑之間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真像是一個模子中刻出來的。這雖然說明了遺傳在孩子性格形成中的特別作用,但似乎更能說明後天環境對孩子性格影響的巨大作用。
這就是不僅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著奇妙的相似之處,就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間,在言談舉止中也會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的原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發現,夫妻二人感情較好的,他們彼此之間會越來越相似,這與他們日廝夜守,天天生活在一起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環境對性格形成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為人父母者,還應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古時候孟母為了讓兒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不惜三次搬家。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最終沒有讓其母的苦心付諸東流,終於成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現代人大多由於客觀條件的限製,當然不可能再像孟母那樣因對周圍環境的不滿意而頻繁搬家,但父母至少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膽小、嬌氣。殊不知,正是自己無意中錯誤的育兒方式造就了孩子的這種毛病。培養孩子性格品質要從小抓起,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等,這些先入為主的習慣就是孩子日後的習性。
常與他人交往的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有很強的能力,在人麵前顯得落落大方;相反,與人交往較少的孩子多會形成文靜內向的性格,羞於與人交往,一說話就臉紅,表情和舉止極不自然。因此父母還應該注意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現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顯,頻率和強度更高,這樣會使孩子變得非常脆弱和具有依賴性,在嬌寵中變得批評不得,甚至父母的聲音稍高一點,孩子也會因此受驚而大哭不止,顯示出脆弱的性格特征。一般情況下,嬌氣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極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再則,如今獨生子女多,父母的悉心照顧表現在各個方麵,對孩子的很多事情進行包辦或限製。這些過分“擔心”的心理,不可避免地通過言行舉止顯露出來,對孩子起到暗示作用。不少父母在孩子想參加某項活動之前,總是向孩子列舉種種危險,結果使孩子產生了恐懼的心理,並因此畏縮不前。年齡愈小的孩子愈容易接受暗示,父母的性格特點極易潛移默化地傳導給孩子。
現在的父母還往往把孩子的身體健康寄托在各種食品和藥品上,而不是讓孩子在陽光、新鮮空氣和戶外運動中鍛煉身體。一般來說,體弱多病與性格懦弱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聯係,因為病兒會受到父母更加細心的照顧和寵愛,從而成為助長軟弱性格的溫床。這種保護過度的育兒方式,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明顯地惰性特征,表現為好吃懶做,缺乏靠自身能力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
另外,惡劣的環境可能導致孩子惡劣的性格,這也就是在社會風氣極度不良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趨勢的原因。所以專家們一再呼籲:保護未成年兒童,讓孩子遠離毒品、暴力、色情等一係列社會垃圾。
孩子性格的形成—方麵取決於先天遺傳,一方麵取決於後天生活的環境。身為父母,在注意糾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處,並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的同時,還應注意與孩子多談心,多關心孩子,隨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發現他們成長中的一些性格缺陷,及時給予糾正,如果等到孩子性格已經成型後再糾正就很困難了。
澳大利亞心理學者羅拉黑爾這樣概述性格形成中遺傳與環境的作用:
(1)在心靈與思想的一些特性上,家庭成員之間存在遺傳這個事實;
(2)在許多個別的性格特質中,哪一個會得到發展,又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則由環境因素決定;
(3)若是先天已經具備非常強的性格特質,則在任何環境中都可以得到發展。
從羅拉黑爾的結論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父母在為孩子營造成長的環境時,要注意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特質,為孩子該特質的發掘與發展創造一個最佳的環境。
30
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父母箴言
培養孩子堅強的意誌品質,尤其需要父母的榜樣力量。懶懶散散,生活懈怠,做事沒有信心,經常半途而廢的父母,是難以培養出具有堅強意誌品質的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