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幫孩子播下好性格的種子(3 / 3)

無論國內國外,乃至孩子身邊,都有很多天賦平平或身處逆境,但不甘平庸、不屈服於命運安排,頑強拚搏,終於取得成功的榜樣。父母運用這些榜樣引導孩子,可以為培養孩子自信的好習慣提供活生生的依據。因為這樣的事例往往能給孩子這樣的感覺:這些人條件還不如我,他們能取得成功,我肯定也能行。

6.適當誇大孩子的進步

即使孩子沒有進步,父母也應該尋找機會進行鼓勵。如果孩子確實有了進步,父母就應該及時誇獎他們“進步挺大”。這樣一般都可以調動孩子心中的積極因素,促使孩子期望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7.對孩子進行適度的“超前教育”

俗話說“笨鳥先飛”,“勤能補拙”。父母提前讓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等到與同伴一起學習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這很好學”,在別的孩子麵前就會揚眉吐氣。能比別的孩子學得快,他自然就會信心百倍。

32

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箴言

我們大人有自尊心,孩子同樣也有。很多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很多言行上就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也需要別人的尊重,尤其需要來自父母的尊重。不管父母們怎麼想,為了孩子的將來,尊重孩子都是勢在必行的。

自尊心對一個人人格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培養孩子的自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曆史上那些成功人物雖然個性不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具有強烈的自尊意識,都多少有點“士可殺,不可辱”的特點。所以,做父母的絕對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事實上,父母無意間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經常發生。

有個孩子他天生不會唱歌,唱起歌來聲音就像在敲爛沙罐。上小學二年級時,班上舉行唱歌比賽,他隻得在家裏練唱。母親恨鐵不成鋼,就煩躁地說:“你這哪裏是唱歌,分明是在嚎叫!”這句無意中的評價,不但使這個孩子對練歌失去了信心,連上學都感到痛苦。

當然,這句話如果是出自他的一個同學,他雖不願聽,但他還可能同他吵,甚至回敬他一句:“我是嚎叫,你是豬叫!”但是這種話出自自己的母親,他所信賴、尊敬和依靠的人,他就無法反駁了。因此,這種傷害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還有一種無意的傷害,那就是父母總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無論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其中最常見情形是:同學來找孩子出去玩,母親也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就不假思索地代他說:“看書,不去。”

母親的行為會讓孩子在同學麵前很沒麵子。孩子進入小學後,就會有自己的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孩子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可以不受父母的控製。為了維護自己的麵子,有時孩子甚至會故意不聽話。母親在孩子的朋友麵前指使孩子,就等於告訴孩子的朋友你的孩子還沒有獨立能力。一旦同學們發現某人樣樣都不能做主,就不會再找他玩,不再接受他。這對孩子社會性的發展非常不利。

然而,孩子的這種心理卻不易被父母理解或為父母所忽視,以致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爭執和傷害。這些都值得做父母的警惕與注意。

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古今中外公認的道德規範。但是,要求孩子尊重父母是以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為前提的。很多父母可能還無法接受這樣的理論。父母是長輩,子女是晚輩,子女尊重父母天經地義,而且千百年來曆來如此,卻從沒聽說過父母有尊重子女的責任。

不管父母們怎麼想,為了孩子的將來,尊重孩子都是勢在必行的。一個孩子長到八九歲,就會有些獨立的意誌和欲望,尤其是進中學以後,他會在心理上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他已經有了一些是非善惡的標準與概念。對孩子的這些概念,隻要不是錯誤的,父母就應尊重。而且事實上,做父母的也大都這樣做了,因為誰都不會有意去侮辱自己的孩子。

孩子如果在外麵受了委屈,父母都會憤憤不平。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時父母自己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卻往往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小孩子在家裏不免亂拿東西,而且用過了,也不知道放回原來的地方。於是,有時父母要找一個東西用,找不到就會問孩子把東西拿到哪裏去了。如果孩子真的拿了,而且經母親一問孩子馬上就想起來,那當然很好。可是如果孩子沒有拿,父母卻一再追問埋怨,往往就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陰影。

有的孩子既好奇又調皮,總覺得大人做的一切都新鮮。孩子喜歡在爸爸不在的時候,拿他的鋼筆做功課;喜歡趁媽媽不在的時候,偷偷穿媽媽的高跟鞋。這些小事發生多了,就會在父母的頭腦裏產生一種條件反射:隻要有什麼東西一時找不到了,馬上就會想起是孩子拿了。

孩子說沒拿,母親不信,反而會說孩子是撒謊,這實質上是對孩子人格的一種侮辱,孩子心裏自然會十分痛苦。然而主觀武斷的母親卻觀察不到,也了解不到自己無意間對孩子心靈上的傷害,還以為自己是正確的。過了幾天,母親自己又無意間在另一個抽屜或什麼地方發現了剪刀,於是才恍然大悟,是自己放錯了地方。

類似的事情,在不少家庭中都經常發生,而且常常被父母忽視。這種無意間的傷害,給孩子幼小心靈造成創傷不說,也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間感情上的隔閡。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試想,一個沒有自尊心的人,將來會怎樣呢?一個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也就會喪失了前進和奮發圖強的意誌和勇氣。

例如,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練習,甚至考試中常會把一些極簡單的試題做錯。母親看到孩子的作業本或試卷上連簡單的試題都答錯了,感到氣憤和失望。於是可能會罵:“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你還能做什麼!”有的為了刺激一下孩子,還故意辱罵一兩句:“你真是白吃了幾年飯!你是小學一年級的吧!”

當然,這種話也可能促使孩子深省,從而產生奮鬥的決心。然而,這種諷刺話:“你還在上小學一年級吧!”對於中小學生卻不可能產生什麼好的效果。因為這種話隻能刺痛他一下,但並不能使他悔悟,認識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錯誤與缺點。

每個小孩都願意大人說自己聰明能幹。父母罵他,“你和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樣”等於說“你的天資很差”,當然隻會使孩子泄氣。照理說,在孩子受到老師或別人責罵“你什麼都不會!”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支持孩子:“母親相信隻要你好好做,認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

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不管外人怎麼說他不行,隻要孩子的父母承認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勵孩子,最後孩子就一定會努力拚搏,而不會沉淪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當然就會無所依靠,進而喪失信心,結果什麼都不想做。

還有一種,諷刺話也是不能說的。這就是有的孩子本來對父母依賴性很大,讀書做功課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後來孩子由於某種原因,改變了,自動念書做功課,而且還自動幫助母親打掃。於是母親覺得很驚訝,不自覺他說了一兩句:“今天怎麼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或“今天這孩子怎麼變得我認不出來了?是跟隔壁大維學的吧?!”

母親本來是要表示對孩子進步的高興,隻是感覺有些意外,說了這種帶有刺兒的話。不過,即使是開玩笑,這種諷刺話也最好不要說。因為它同樣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俗話說得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遇到上述情況,父母最好通過誇獎來放大孩子身上的閃光之處,這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而且如果孩子長期受激勵性話語的影響,其內心就會形成正麵的自我意象,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越來越自尊自信。

33

讓靦腆的孩子變得落落大方

父母箴言

每個孩子對這個世界都要經曆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定的任務,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老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上,以免無意中強化孩子的缺點,使孩子變得更靦腆。

每當看到別的孩子在眾人麵前大大方方地唱歌、跳舞、與人交談時,靦腆孩子的父母總不免流露出羨慕的眼神。羨慕之餘,還打心眼裏為自己孩子不愛在別人麵前表現的性格而著急,替孩子將來的交往能力擔憂。可光著急沒有用,作為父母,必須試著改變這一切,讓孩子變得落落大方,並幫孩子養成積極發言、大膽說話的習慣。

1.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父母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每天抽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講故事時,孩子提出疑問,要對孩子不懂就問的好習慣及時進行表揚。

有意識地訓練孩子寫日記的習慣。父母可以先啟發孩子回顧當天或前一天的生活,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說一句或幾句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由孩子說,父母執筆記錄。在孩子說的過程中,父母隨機進行點撥引導,糾正錯誤,豐富孩子的詞彙。積累的詞彙多了,孩子說話時語言也就變得豐富起來了。

2.主動創造鍛煉孩子的機會

靦腆的孩子,在人多的時候總不願意開口說話。如果是這樣,父母就要主動為孩子創造鍛煉機會。

有一年中秋節,龍龍和媽媽是在外婆家度過的。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甚是熱鬧。晚飯後,媽媽提議搞個“中秋家庭文藝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讚同。

“誰來當主持人呢?”媽媽說。“我!”龍龍的表姐大聲地喊著。龍龍看看表姐又看看大家,沒作聲。他的神情充滿了期待但勇氣卻不怎麼足。

媽媽覺得這麼好的機會可不能讓龍龍錯過了。媽媽知道龍龍很崇拜少兒節目主持人董浩,便故意說:“嗯,姐姐挺像著名節目主持人鞠萍姐姐的。誰願意做她的老搭檔董浩叔叔呢?”

“我!”一提董浩龍龍就來勁了。

於是,姐弟倆開始了他們的節目主持。

“首先請弟弟樂樂為我們講一個故事。”龍龍神氣地說。

小弟弟大大方方地用稚嫩的嗓音給大家講了《三隻小豬》的故事。大家都拍手鼓掌。

“下麵請姐姐為我們表演舞蹈。”龍龍繼續了他的主持。

“現在請龍龍為大家唱歌。”在大家的提議下,龍龍又做起了演員。

於是,孩子的外公拉二胡,舅舅唱《老鼠愛大米》,三個孩子也跟著唱:“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屋子裏充滿了歡聲笑語。

從這以後,龍龍的膽子大了不少,當著眾人麵說話也大方多了。

3.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

可可有點兒口吃,從不主動與人說話。對此,媽媽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見明顯效果。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看到電視上播放“天線寶寶”,就激動地大喊大叫。媽媽想:孩子一定太喜歡天線寶寶了,如果天線寶寶跟她說話,她一定會興奮的。

果然,有一天,媽媽冷不防地在喊她:“拉拉,你在哪兒?”可可反應很快,口齒清晰地說:“蒂茜,我在這兒!”

媽媽忽然想:好好地利用一下,或許能訓練孩子說話和發言呢!可可果然從天線寶寶那裏學到了不少詞彙。

後來,家庭成員的角色都換了,爸爸媽媽成了“蒂茜”“波”,連奶奶也成了天線寶寶中的一分子。有了這樣一個交際場,可可感受到了說話的樂趣,口吃毛病改多了。

4.給孩子以獎勵

茜茜很喜歡看書,五歲時就能獨自看兒童讀物了。幼兒園的老師都反映她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會。可是,茜茜不夠大方,不敢主動表現。比如老師讓她上台領操,她搖頭不肯,而這是很多小朋友都爭著做的事。再如她的故事講得很好,媽媽讓她給姥姥姥爺講個故事,她也不幹,即使講了,也是有頭無尾,還不停地做鬼臉。

專家表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孩子的缺點,父母不要老掛在嘴上,這樣無意中會強化孩子的缺點。父母可以和孩子以很輕鬆的語氣說,如果她能夠表現得非常大方,例如領操、很完整地給別人講故事等,一次可以得到一枚她喜歡的貼紙,如果不能按要求去做,就要扣掉一枚貼紙,並且不能為貼紙討價還價,否則也要扣掉一枚貼紙。等孩子有了一定數量的貼紙後,就可以帶她去遊樂場或開展其他她喜歡的活動。等她的大方行為鞏固以後,可以撤銷貼紙,輔以口頭表揚,直到她的大方行為變成自動化。

5.抓住生活中鍛煉孩子的機會

有些孩子在家裏能說會道,可是到了外麵,見了生人就不敢說話了。

為了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每天應盡量抽空帶孩子走向社會,走向群體,讓孩子在與小朋友玩兒的過程中克服膽怯的心理。因為玩兒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會在玩兒中不知不覺交往起來,同時,孩子會因為玩兒得開心而喜歡上了與人交往。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定的任務,讓他們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如,特意創設機會,讓孩子向鄰居或周圍的人借東西、送物品。在與鄰居、生人來來往往的過程中,孩子表現自我的鍛煉機會多了,語言表達也會逐漸完整,交往的態度也將不斷自然、大方。

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帶孩子逛商場、購物,讓孩子自己挑選要買的東西。有位媽媽很聰明,她會故意裝作找不到要買的東西,讓兒子去問營業員,因為是孩子想買的東西,所以很樂意去問。剛開始時,孩子總要媽媽教他怎麼說。媽媽也總是耐心地教他,並及時鼓勵他。到後來,孩子就會很大方地去向營業員請教了。如果買的東西少,這位媽媽還會給兒子錢,讓他自己進去購買。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而且培養了其生活自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使孩子在學校裏也能表現得出色,父母應和孩子的老師多溝通,向她們反映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點滴變化。在學校老師的關心、幫助下,孩子在課堂上就會積極大方地發言、表演。

6.積極給孩子創設“做客”的氛圍

父母應多利用時間,把孩子帶到朋友家做客。在做客之前,父母要讓孩子明確去誰家,對方家裏有什麼人等情況,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並以一定的語言來消除孩子的怕生心理,激發孩子想去做客的欲望,如:“我們今天要去的阿姨家裏,有個姐姐,有很多的玩具,姐姐和阿姨都知道寶寶很能幹,而且有禮貌,都特別想和你玩兒。”從而提高孩子與外人交往的信心。

另外,經常將客人請進家裏,讓孩子體會小主人的自豪感。父母請來的客人,可從孩子熟悉的孩子到沒接觸過的陌生人逐漸變化,逐漸擴大孩子交往的範圍,交流的對象。在鼓勵孩子接待客人的過程中,父母不要急於求成,要給孩子一個鍛煉、提高的機會,讓孩子循序漸進。

比如,讓孩子向客人問好說再見,與客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的作品,進而讓孩子給客人端茶、送水、拿椅子,再鼓勵孩子與客人交流,給客人表演節目,等等。

同時,在來往做客的基礎上,父母要學會及時表揚、鼓勵孩子。在孩子與生人接觸的過程中,父母要關注孩子的表現,並對孩子每一個進步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

如,運用親切的語言表揚:“你今天的表現真棒!你會和叔叔阿姨問好說再見,叔叔阿姨都誇你真棒。爸爸媽媽也真為你高興。”有時,甚至可以給予適當的貼紙、圖書、食物及小玩具獎勵。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快樂。

總之,隻要父母能積極地給孩子創設鍛煉機會,用心培養,並持之以恒,相信孩子進步帶給你的驚喜將代替你原有的抱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