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學官這才領會到威特先生的意圖,點著頭說:“是的,是的。”然後附耳小聲對威特先生說:“哎呀!我真佩服你的教育法。這樣的教育,不管你兒子有多大的學問也絕不會驕傲。”
太優秀的孩子往往經不起表揚,表揚過多往往會導致孩子驕傲自滿心理的產生。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注重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為,不要表揚孩子本身——這是表揚的一個技巧。
5.給孩子講道理、舉實例
“勤於學,嚴於分,善於比”的教育方法,很值得父母們借鑒參考。
勤於學,就是當孩子在某個領域取得某些成績後,一定要激勵他繼續學習。告訴孩子,取得了成績並沒什麼了不起,隻要你繼續學習,就會發現自己原來這個也不知,那個也不曉,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父母可以幫孩子不斷確立新目標,讓他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那麼多東西不會,自己取得的成績也實在不值一提,還是謙虛一點好。
嚴於分,就是要嚴於剖析自己。當孩子取得成績後,家長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冷靜分析,用“兩點論”來看待自己,告訴孩子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從而防止驕傲情緒的滋生。
善於比,就是要教育孩子善於找出自身與別人的差距,找到差距之後孩子才能確定自己應該向別人學習什麼。
42
讓善良融入孩子生活的細節中
父母箴言
父母應該明白,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是講兩次大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每天,甚至每時每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善良融入到生活的細節中。隻有這樣,才能把善良之根植於孩子心中。
一位教育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捉到了幾隻羽翼未豐的小麻雀,玩弄了一陣之後,就把它們關進了課桌裏。後來老師打開課桌,發現那些小麻雀都已經奄奄一息了。老師狠狠批評了他。為什麼呢?教育家說:因為這小孩子對小麻雀太殘忍了。
幾個放學的小學生,發現了一隻流浪貓。“打!”一陣亂石過後,寒風中的小貓已經沒有能力逃跑了,可頑皮的孩子仍不罷手,他們不知從哪兒弄來了一些汽油,把汽油倒在小貓身上,然後點燃了小貓的尾巴,在孩子們的大笑聲中,小貓在火舌中奔跑、慘叫……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從一個小孩如何對待鳥、花、樹木,可以看出他的道德,他對人的態度。”不愛護小動物,看似事小,其影響卻不小。一個孩子從小虐殺小動物,長大之後,很可能就要殺人。一個孩子假若沒有善良,他的聰明、勇敢、堅強、無所畏懼等品質越是卓越,將來對社會構成的危險就越可怕。所以,如何培養孩子從小就樹立仁愛之心、善良之心,已成為父母需要迫切關注的一個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使孩子有顆善良的愛心呢?請先看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女孩在一片草地上發現了一隻被荊棘弄傷了的蝴蝶,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掉刺,讓它飛向大自然。後來,蝴蝶為了報恩化作一位仙女,對小女孩說:“你很善良,請你許個願,我將讓它實現。”
小女孩想了一會兒,說:“我隻希望快樂。”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後就消失了。小女孩果真很快樂地度過了一生。
她年老時,鄰人求她:“請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什麼?”她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們的關懷。”
也就是說,僅僅因為心中有愛,懂得去關懷別人,故事中的小女孩便擁有了一生的快樂。但願做父母的能從這個快樂秘訣中,領悟到鼓勵和引導孩子有一顆善良之心的道理和做法。
1.讓孩子愛自己的媽媽
常常聽到周圍的一些母親抱怨:孩子如何不關心母親,有的甚至打罵母親。母親用血乳養育了孩子,孩子卻忘恩負義。
有一個男孩,滿口髒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連女老師也不放在眼裏,他的母親也多次向老師哭訴,說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雖然老師曾多次對他進行教育,但收效甚微。這個孩子瘦瘦弱弱,並不像野蠻的孩子。問題的原因究竟在哪裏?直到有一天老師去家訪才恍然明白。
那天開門迎接老師的是他的父親,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裏,他的父親就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父親當著孩子的麵,且不顧有外人在場侮辱自己的妻子,怎麼可能在孩子心中樹起母親崇高神聖的形象呢?孩子又怎麼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圍的女性呢?老師憤怒至極,當著孩子的麵,批評了他的父親,這位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利影響,感到慚愧和後悔,向妻子道了歉,後來也學會了尊重妻子。這個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父母是孩子愛的啟蒙教師。孩子正是從父母彼此相愛、相待中感受到家庭之愛,學會愛人的。一個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愛的人,是不可能去愛別人的。父親對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對母親的態度。從父母恩愛、彼此尊重的家庭裏走出來的孩子,他們對家人溫和親愛,對外人也謙讓有禮。
愛媽媽是愛的萌芽,善的開始。培養孩子尊重媽媽、愛媽媽可以讓孩子從以下幾點做起:
(1)不要對媽媽高聲大嚷;
(2)不要嫌棄媽媽的嘮嘮叨叨,因為這也是媽媽的愛;
(3)孩子要關心媽媽,關心媽媽的身體,體貼媽媽的困苦,在媽媽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勇敢地站在媽媽的身旁說:媽媽,不怕,有我在這裏;
(4)教孩子感謝媽媽,感謝媽媽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麗的青春和寶貴的一生。
如此,培養出來的孩子才可能具有細膩溫柔的愛心。
2.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人們發現,幼年、童年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會感情冷漠。特別是在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時表現為衝動易怒,出口傷人,行為殘忍,並且會欺負弱小的同學。總之,缺乏同情心的心靈堅冷如石。
為了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豐富細膩的感情,年輕的父母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支持孩子飼養小動物。在馬克思不太寬敞的家中,就喂養著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鳥、貓、狗等,隻要孩子想養,父母都允許。沒有同情心就沒有善良,沒有善良就沒有人道。父母有責任培養和保持孩子的心永遠善良、柔軟。同情心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富於同情心的人善於了解別人的處境,隨時準備從道義上、行動上支持別人,從內心深處關心人、同情人。沒有同情心的人,他隻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在他的心目中不會有他人幸福的概念,他甚至會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漢斯的女兒雪麗剛會走路,漢斯就送給她一隻小兔子。雪麗愛它如珍寶,剛會寫一點字,就開始為它作生長記錄,自覺地擔負起了喂養它的責任。後來,漢斯還讓她養了一隻鳥和一隻小烏龜。
好多中國朋友都勸他,不要讓孩子養寵物,一方麵是孩子接觸寵物不衛生,另一方麵是如果寵物有個三長兩短,孩子稚嫩的心靈會承受不住。但漢斯卻認為,隻要父母掌握尺度,讓寵物養成正確的衛生習慣,孩子就不會因寵物而染病;寵物出現生老病死的情況,這是自然規律,孩子早晚都要明了這一真相。除掉這些顧慮,孩子養寵物,為的就是培養其善良的天性:孩子本身就是弱小的,讓他們學著照顧寵物,其實也就是在學習照顧比自己還要弱小的生命。
漢斯的善良教育,在雪麗身上開展得比較順利。不過,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雪麗過六歲生日時,特意請幼兒園的一個好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本來,氣氛還算融洽,兩個孩子玩得非常開心。吃過生日蛋糕,雪麗把自己的小兔子抱了過來:“看,它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兔子。”
那個小朋友聽了,白了雪麗一眼:“不,我家的白白比它漂亮100倍。”
“你把白白抱過來比比。”雪麗也急了,“沒有比我的兔子更可愛的小動物。”
小朋友哼了一聲,沒說什麼,打電話回家,讓父母來接他。小朋友走了,雪麗還在生氣:“哼,我明天就讓所有的小朋友都不理她,看她還敢說我的兔子不好。”
漢斯覺得問題嚴重——雪麗竟然開始預謀報複了。他打電話到那個小朋友家,了解情況。原來,那個孩子心情不好,因為她養的小兔子,在前兩天已經死了,所以今天才和雪麗鬧翻。
了解這些情況後,漢斯建議雪麗和她朋友通個電話,兩個孩子在電話裏聊了起來。聊著聊著,雪麗竟然哭了。原來,知道好朋友頂撞她的原因後,雪麗覺得,自己很對不起朋友:“她一定很傷心,我……我要送給她一隻小兔子,和白白一樣,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
雪麗哭了,漢斯卻暗暗地感到欣慰:無論孩子以後是否能成功,至少她有顆金子般的心。
3.告訴孩子不要盲目地善良
春節,安妮帶著兒子貝克從老家回來,走進地鐵車廂剛坐穩,就有幾個外地小孩跑過伸著小髒手說:“阿姨給我點錢吧!”貝克抬頭看著媽媽,目光充滿了同情,還沒等媽媽表態,就從褲兜裏把奶奶剛給他的壓歲錢掏了出來,幾個小孩爭先恐後地叫小哥哥,一人一張,伍拾元被分完了,這一刻安妮看到兒子臉上充滿了自信和神聖。
安妮猛拉了一下他的手,兒子抬起頭看到媽媽的表情異常嚴肅,吃驚地問:“我做錯了嗎?你平時不老愛幫助別人嗎……”
到站了,在站口他們又看到了那幾個小孩,每人手裏拿著一遝紙幣,還在比誰的最多。貝克很不解:“他們的錢比我的還多呢……”一種悔意寫在他稚氣的臉上。
安妮撫摸著他的頭,告訴他:“你剛才做得對,很了不起,很少有人像你那樣慷慨,他們可以過一個快樂的春節了。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幫助人是對的,但你還要辨別其中的真偽。”小貝克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其實,善良是一個很寬泛的感念,所以根本無法麵麵俱到地說出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才能使孩子善良有愛心。父母應該明白,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是講兩次大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每天,甚至每時每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善良融入到生活的細節中去。隻有這樣,才能把善良之根植於孩子心中。
43
孩子不善解人意怎麼辦
父母箴言
父母可借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孩子明白,每個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當這些事情和孩子的需要有衝突時,孩子應當學會諒解。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
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在靜心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跑回去宣揚。
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
待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邊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向師父問道:“師父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位師兄說他們都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
師父聽完之後,不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微笑地對他說:“你是對的!”第三個小和尚這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師父的教誨。
其實從每個人的立場來看,他們可能都是對的,隻不過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將心比心地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另外的角度,也就無法設身處地地去為他人著想,衝突與爭執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如果人人都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是對的”來先為別人考慮,那麼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
現在的孩子生活幸福,豐衣足食,這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但孩子會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嗎?有的孩子不管大人忙不忙,非要大人陪著玩;有的孩子想要的東西要是得不到,就會鬧個沒完;有的孩子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大人跟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
孩子在1—3歲的時候初步具備了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其意識和行為的控製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大為提高,並在大人的影響和教育下開始學說話,因此此時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能否抓住小孩這一年齡特性,有意識地培養其善解人意的性格尤為重要。
教孩子學會善解人意,要從平凡的小事著手。
妞妞每天都會因為媽媽上班而哭鼻子,隻要看到媽媽背包出門,就抱著媽媽不讓走。
一天,媽媽急著上班,卻又被妞妞發現了,妞妞哭鬧:“不讓媽媽走!不讓媽媽走!”媽媽拿起一個洋娃娃遞到她手裏,對她說:“媽媽一會兒就回來了,你先喂飽這個娃娃好不好?她還沒吃飯呢!”妞妞根本聽不進去:“不!不!我不要媽媽走!”接過洋娃娃,將洋娃娃摔在了地上。“再不走,媽媽就要遲到了,快找奶奶去。”趁奶奶過來抱妞妞時,媽媽趕緊出了門。
每天如此,媽媽多麼希望妞妞能對她說“媽媽,你去上班吧,我跟奶奶玩”,可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這很讓媽媽頭疼。
據專家分析,孩子大都會出現一個特別依戀親人的階段,並表現得非常任性霸道。
孩子在一歲前由於缺乏“客體永久性”概念,會誤以為事物消失了就是不存在了,看到父母離開就以為再也見不到了,因此表現出非常焦慮。此外,受“自我中心”心理的影響,學齡前孩子往往傾向於從自己的需要和立場考慮問題,常體會不到他人的需要,往往表現得非常任性。
其實,孩子的任性、不通情達理和家長的撫養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過分嬌慣、遷就孩子,往往會強化幼兒的利己心理,從而難以形成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的性格。
心理學家把善解人意分解為三個方麵:有理解別人的願望;有理解別人的能力;做出良性反應。
善解人意作為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在協調社會人際關係和家庭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父母培養孩子善解人意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
學齡前的孩子,往往表現得“自私”、“任性”和“不講理”。因此,任性心理作為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父母應給予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如三歲的孩子非要有和別的小朋友一樣的玩具,離開媽媽會哭鬧,都是由孩子心理發展中的“自我中心”和“依戀”心理所決定的。因此,父母在此階段不應簡單地否定、批評孩子。
2.幫孩子建立理解別人的願望
要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理解、關心和體貼。在給孩子付出愛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別人也同樣需要他的愛。這樣做才能激發孩子了解別人的願望。
3.引導孩子分析事理
體態語與環境信息、話語三者結合能顯出某種含義。生活中常注意教給孩子一些這方麵的知識,可以使孩子學會審時度勢,避免激發不必要的矛盾,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諧。
父母可借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孩子明白,每個大人都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當這些事情和孩子的需要有衝突時,孩子應當學會諒解。
孩子經常會提出一些在大人看來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父母應履行職責,滿足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太合理,父母可暫時采取“冷處理”,大多數孩子最終會放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