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對孩子進行美德教育(3 / 3)

4.教孩子學會寬慰體貼別人

人都有遇到困難、煩惱的時候,都需要得到別人的體諒和幫助。有位詩人說過:能同情人的人,是偉大的人;能寬慰別人的心,是崇高的心。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善解人意,讓他們在平凡處顯出崇高,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5.敢對孩子說“不”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事,對孩子的要求總是百依百順,從來不願說“不”,甚至經常會在孩子的哭鬧之下,放棄自己的立場,結果更加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因此,父母在拒絕孩子要求的時候,應耐心告訴孩子自己的想法,並讓他理解,“爸爸媽媽很不喜歡寶寶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使孩子逐漸學會講道理。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的特別關注。父母要做一個有心人,時刻細心觀察孩子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再適時與孩子交流,由表及裏地了解與掌握孩子的心理活動及他對周圍發生事情的反應,耐心引導孩子從多角度讀懂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從而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使孩子逐漸學會理解他人、體諒別人,感激曾伴隨自己成長的所有人。

孩子學會了善解人意,在與人交往中就會減少摩擦,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進友誼;孩子學會了善解人意,就會善待他人,與人和諧相處,廣交朋友,從而為將來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4

點燃孩子樂於助人的熱情

父母箴言

一個孩子隻有滿懷熱情,才能對周圍的事物充滿關切,才會主動、熱心地去幫助別人。在孩子幫助別人之後,或許爸爸媽媽一個親切的目光,幾句鼓勵的話語,就會使孩子明亮的雙眼裏放射出熱情的光芒。

同情就是對他人的不幸或痛苦產生憐憫之心,並能夠理解他人感情的一種情感。樂於助人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表現出同情心。

例如,當孩子還是嬰兒的時候,他看到或聽到別的嬰兒啼哭,自己也會哭。稍大一點,他會為小朋友的疼痛而感到痛苦,試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幫助他人。

三歲左右的孩子就能找到自己幫助別人的方式。比如:安妮看到貝特哭,把自己的玩具塞到貝特手裏;貝特毫無反應,安妮小大人似地哄他:“我給你糖吃,你別哭了;要不我給你講小熊維尼的故事好嗎?”

這個時候,父母就應及時鼓勵孩子這種熱心助人的行為。安妮的媽媽是這樣做的,她撫摸著小安妮的頭說:“你能主動幫助小朋友,還能想出不同方法,這特別好,媽媽高興極了!”媽媽還和小安妮共同商量更多的方法,幫助貝特盡快從傷心的情緒中走出來。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可為孩子設置一些情境,讓孩子幫助比他更小的或需要幫助的孩子。比如幫小弟弟或小妹妹穿鞋穿衣服、扶起摔倒的小夥伴,給他拍掉身上的土,吹吹摔紅的手,說:“沒事的,過一會就好了。”在熱心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孩子能和周圍的人逐漸建立起牢固的友誼。

但是,父母也不要忽視這一點,那就是,熱心助人的前提是,孩子必須奉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犧牲自己現有的東西,才能去幫助別人,給他人以溫暖和方便。人是自私的個體,沒有人能夠做到真正百分之百的隻要付出,不要回報、不要收獲。也許其中的收獲隻是揚名、感激,或者其他的什麼,但終究是要被肯定的,否則,人心是會不平衡的。孩子更是如此。

你在公車上給人讓座,假如對方理都不理你就一屁股坐下了,連個“謝”字你也沒有聽到,你心裏會是什麼滋味?還能有那種熱心的喜悅和寬容嗎?假如每次都是這樣,你還會給別人讓座嗎?同樣的道理,不管是大熱心小熱心,如果始終沒有人肯定,堅持一天兩天容易,要長期保持一樣的熱情可就難了。

為了不使孩子的“熱心”變“涼”,父母一定要及時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肯定,使熱心成為孩子的一種性格特質。記住,向孩子灌輸熱心助人的價值觀永遠都不會太晚。

下麵是一些培養孩子熱心助人的小竅門,供家長朋友們參考:

1.培養孩子助人的熱情

熱情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深存於人內心的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一個人隻有滿懷熱情,才能對周圍的事物充滿關切,才會主動、熱心地去幫助別人。要培養孩子助人的熱情並不困難,或許孩子幫助別人之後,爸爸媽媽一個親切的目光,幾句鼓勵的話語,就會使孩子明亮的雙眼裏放射出熱情的光芒。

2.給孩子樹立熱心助人的榜樣

有些父母堅信愛孩子、教育孩子、鼓勵孩子的作用,他們的孩子也總是樂於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會為別人著想。這很可能反映出孩子與父母間的牢固聯係,同時也是父母良苦用心的結果。毫無疑問,這同樣反映出孩子效仿了父母的行為,要是孩子情緒好,他是極有可能幫助別人的,所以應該努力讓他保持那種狀態。

要培養樂於助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如果你希望孩子表現得大度、體貼、肯幫忙,你就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給孩子們看;要是你言行不一,孩子隻會模仿你的行為——即使你把原則和指令講得頭頭是道,也沒有用。

3.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

有些孩子在同伴需要幫助時,表現遲疑或冷漠。其實,他本身是願意去幫助的,隻是他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對別人有用,不相信自己能幫助別人。父母要經常尋找機會,讓孩子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幫父母做事;父母則及時給以讚揚和鼓勵,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從而產生助人的行為動機。

4.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熱心助人

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要是你打吉米,會弄痛他的。”然後他們不但解釋這類行為的後果,還愛憎分明的指出“你不可以打人”這條原則。他們培養的孩子大多具有同情心,更喜歡幫助別人。有許多研究表明,對孩子闡明慷慨助人的理由,尤其是強調說明他人的感受時,最能幫助孩子養成友善、體貼的行為方式。

所有的父母都花大量的時間告誡孩子別去做什麼,其實更重要的是告訴他們有些事為什麼不應該做——特別是當行為的結論會影響別人的時候。製定一些積極的規則也很重要,你應當重複闡明這些規則,盡管有時令人覺得可笑,比如“幫助那些沒我們幸運的人總是好的”。

5.讓孩子注意到別人的需要

當同伴處於困境中時,有些孩子能很快察覺到,並伸出援手;而有些孩子卻毫無反應,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要經常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描述需要的幫助,並教孩子懂得如何從別人的表情、行為中看出對方的需要。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6.幫助孩子及時做出助人的決定

據研究,情感的力量有助於孩子做出助人的決定。對五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以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經曆過的類似情景和感受,如“以前你係不上扣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挺著急的?”“上次你摔了跟頭,也這麼哭來著?”;對六歲以上的孩子,父母還可以設置情景,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想想,使孩子對需要幫助者產生同情,進而做出助人的決定,“要是小朋友都不跟你玩了,你會怎麼想”等。

7.引導孩子做出恰當的助人行動

有時孩子沒有去幫助別人,並不是他不想幫助,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力”就是個人能力,如助人的特定技能(想幫小朋友係扣子,自己就要會係扣子)、有效的策略知識(如媽媽突發重病,知道可以求鄰居幫助)、人際間問題的解決能力(媽媽生病要求助鄰居時,知道怎樣向鄰居把事情說清楚)等。

8.溫和地強製孩子熱心助人

完全沒有紀律約束對培養孩子是有害的。原因之一就是:略帶專製的家長式作風能令孩子成長、發展得更好。大體上說,孩子對於規矩和行為標準喜歡有明確的指示,這也是培養高度自尊和令孩子受歡迎的方法。

讓孩子在社區或是校園裏做點有益的事情,比如照料小動物,給不幸的孩子製作玩具,或者教小弟弟、小妹妹們做遊戲,這些都可以培養大多數孩子樂於助人的品質。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發做這些事,必須有人教他們,鼓勵他們,甚至有時要強迫他們,但隻能是溫和的強製,否則會適得其反。

當然,這些能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教給孩子。培養出一個熱心助人的孩子,這個世界就會多一分溫暖和關愛。

45

幫孩子拔除嫉妒的毒瘤

父母箴言

嫉妒不能完全避免,但任其發展,孩子就會過分自大,一旦遇到比自己強的人,甚至會幻想或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傷害對方。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是正當競爭,引導孩子接受差異,將嫉妒轉化為成功的內驅力。

嫉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孩子的嫉妒,不僅在家有,在學校也有。因為性別的原因,父親在矯正孩子的這種弱點上麵,有更多的責任。教會孩子寬容和珍惜友誼,是使其終身受益的事情。

要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先要分析嫉妒產生的原因。孩子嫉妒心理的產生是與其最關心的事物相聯係的,孩子們之間的嫉妒常常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

1.因別人受表揚而嫉妒

別人受了表揚,有的孩子暗中不服氣,有的公開挑人家的缺點,也有的故意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其實,他們的心理反應是:“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做得來。”

2.因別人學習好而嫉妒

學習是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學習成績是評價孩子的重要指標。因此,有的孩子學習不如別人就嫉妒別人。有一個班級曾經發生這樣的怪事:在期中考試前一個星期,班上成績最好的幾個同學的筆記本不翼而飛,這幾個同學著急的程度可想而知。考試之後,筆記本又回到了那幾位同學的課桌裏。顯然,這不是一般的惡作劇,是某個同學出於嫉妒心理,采用了不道德的手段。

3.因親疏關係而嫉妒

有的孩子因為不被重視,而嫉妒受老師重視的同學,並且常常遷怒於老師,背後議論老師,甚至對班上的某些事情采取消極的態度。

同學之間的親疏變化,也常引起嫉妒心理的產生。有些孩子因嫉妒別的同學之間關係好,而從中挑撥,甚至誹謗。

4.因物質方麵不如別人而嫉妒

孩子們普遍希望有漂亮衣服、名牌衣服、好的文具、好的玩具等,由於家庭條件不同,父母教育方法不同,總會產生有這個沒那個的現象,這是正常的。但是,一些孩子會因此而產生嫉妒心理,對有比自己好的東西的同學“氣不忿兒”,總想比過人家。當別人的東西髒了、壞了時,甚至幸災樂禍。

嫉妒是一種消極的社會現象,它是對別人在品德、能力等方麵勝過自己而產生的一種不滿和怨恨,是一種被扭曲了的情感;它對個人、集體和社會起著耗損作用,是一種對團結友愛非常不利的情感。這種缺點如果保留到長大以後,那麼孩子就很難協調與他人的關係,很難在生活中心情舒暢,因為嫉妒心理強的人,別人的成功和他自己的失敗,都會給他帶來痛苦,平添不少煩惱。

孩子的嫉妒心雖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自然現象,但父母也不能聽之任之,父母應及時加以疏導,以免孩子形成不良性格。如脾氣古怪、多疑、粗暴自卑、執拗或自暴自棄等,這是對孩子十分不利的。因此父母平時要關心孩子與人相處時的各種表現,一旦發現孩子有嫉妒心的毒苗,就要幫助孩子正確地對待,及時疏導。

要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建立良好的環境

嫉妒心理和行為的產生,雖有多種原因,但從根本上講,是孩子內部的消極因素和外部環境的消極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父母應當在家庭中為孩子建立一種團結友愛、互相尊重、謙遜禮讓的環境氣氛,這是預防和糾正孩子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2.耐心傾聽,讓孩子合理宣泄

孩子的嫉妒是直觀、真實而自然的,它隻是孩子們對自己願望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本能的心理反應。因此,父母不要盲目對孩子的嫉妒心理和行為進行批評,要耐心傾聽孩子們的苦惱,理解他們無法實現自己願望所產生的痛苦情緒,使孩子因嫉妒產生的不良情感能夠得到宣泄,並把握孩子嫉妒的成因。

3.讓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

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表揚得當,可以鞏固其優點,增加他的自信,促進他不斷進步;如果表揚不當或表揚過度,就會使孩子驕傲,進而看不起別人,認為隻有自己好,別人都不如自己,甚至當有人說別人好,沒說他好,他就難以接受。這是因為孩子年齡小,自我意識剛開始萌芽,他還不會全麵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他對自己的評價是以成人對他的評價為標準的,所以父母要正確評價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疼愛和喜歡,就過高評價孩子的品德、能力,以免孩子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印象。

父母還要適當地指出孩子的長處和短處,使孩子明白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小朋友之間要互相學習。父母可以教育孩子經常反問自己:“我現在各方麵表現如何?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跟上個月比較哪些方麵有進步?哪些方麵有退步?我該怎麼辦?我有決心再上一個新的台階嗎?我是否應該聽取爸爸媽媽的意見?是否征求老師、同學的意見?”

同時,教育孩子在班上給自己尋找追趕的榜樣,看到別人的長處。一個孩子如果能經常這樣去想問題,嫉妒心理就會慢慢打消,就能夠客觀地自我評價,客觀地評價別人。

4.幫助孩子強化自身的優勢

現實中的人必然是有差異的,不是表現在這方麵,就是表現在那方麵。一個人承認差異就是承認現實,要使自己在某方麵好起來,隻有靠自己奮進努力,嫉妒於事無補,而且會影響自己的奮鬥精神。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在某些方麵不如別人的孩子,不要當麵指責孩子不如別人,而應具體幫助他提高這方麵的能力。如果有條件,父母可以請一個能力強的孩子來幫助自己的孩子,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孩子之間真誠友好的幫助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良方。

5.對孩子進行謙虛美德的教育

通常嫉妒較多地產生在有一定能力的孩子身上,孩子往往因為已有能力,但沒有受到注意和表揚,因而對那些受到注意和表揚的小朋友產生嫉妒。所以在糾正嫉妒心理同時還必須對孩子進行謙遜美德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讓孩子明白即使別人沒有稱讚自己,自己的優點仍然存在,如果繼續保持自己的長處,又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自己的才幹就會更強,就會真正地長久地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6.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性格。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和實際能力去同別人相比,競爭是為了找出差距,更快地進步和取長補短,不能用不正當、不光彩的手段去獲取競爭的勝利,把孩子的好勝心引向積極的方向。

父母應設法將孩子的嫉妒心轉化為競爭的動力,即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怎樣超過別人”上。教育孩子貶低別人並不能抬高自己,落後的原因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以積極的努力縮短實際存在的差距,最終化解內心的不平衡。

父母千萬不能用貶低孩子所嫉妒的對象的辦法來減輕孩子的嫉妒心理,那樣會導致孩子過多地去看別人的不足而放棄自己的努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