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適當,對於誘發孩子智力發展至關重要。
在以下內容中會詳細介紹司有和的教育方法。如果能聯係孩子的實際,辯證地使用,都是較為適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5)一定的文化知識修養
家長應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如果家長對教育學、心理學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他又怎麼去誘發孩子的智力呢?所以說,一定的文化修養是實施早期誘發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2、激發興趣:興趣是孩子成才最好的老師
積極的、穩定的興趣,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這是司有和激發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又一重要原則。
我國古代教育理論就強調“樂學”原則,主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寓知於樂,以趣激學”。國外許多教育學家、心理學家也都認為: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是教育和促進兒童發展的起點。如果拋棄這個起點,就會阻礙孩子發展的道路。
“興趣”確實是一個人成長道路的起點,而且是無比珍貴的起點。司有和把“激發興趣”作為早期誘發教育的第一個方法。
司有和認為,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裏,幾乎每個同學對學習都有濃厚興趣。11歲入學的謝彥波在自學完數學中的三角之後就去院子裏測量樓房和水塔的高度;13歲入學的寧鉑就說過:“總覺得這些書比蛋糕和巧克力的味道好。”可見其對學習的興趣之濃。
司有和在“激發興趣”中主張:首先要了解孩子,認真分析孩子的特長,明確孩子將來的發展方向(諸如理科、工科、文學、美術、音樂等等),然後根據孩子的大致發展方向培養孩子對那個方向的興趣。
當兒子司衛東進入小學高年級時,司有和的早期誘發思想已初步形成,並應用於家教實踐。司有和在家教中是這樣做的:
先花一段時間觀察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兒子司衛東喜歡唱歌,喜歡聽歌,可是哪一首歌都唱不到頭;喜歡看足球比賽,可是並不好動;試探司衛東的動手實驗的興趣,結果一台很好的收音機讓他拆得裝不回原樣;司有和最終發現兒子喜歡看書,性格好靜,因而認為他搞理科比較合適,於是便根據這個大的方向來激發他對科學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就會促使孩子產生興趣。司有和從激發孩子的學習欲望這一點出發,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誘發又都是以身邊的科學為內容的。
例如,坐火車時,司有和就問兒子:“東子,你說這車窗外的樹為什麼往後跑呢?”
“因為火車在往前開。”孩子回答。
“那你再看看遠處,”司有和說,“遠處的那些樹木是往後跑還是往前跑呢?”
不看則已,一看糊塗了,遠處的樹怎麼會朝前跑呢?
整個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軸在轉動,孩子好奇地看著他:“爸爸,這是怎麼回事?”這樣就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主動學習知識解決自己的疑問。
再如,在教孩子學騎自行車時,司有和問:“我要把一個箱子從外屋推進裏屋,有摩擦力好不好?”
“不好,推起來費力。”兒子回答。
“那自行車輪子跟地麵有摩擦力好不好?”東子回答不了,司有和就解釋說:“自行車後輪和地麵的摩擦力向後,那麼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動自行車往前,所以人在蹬車時,就可以往前行駛。”
“那這個有摩擦力是好的。”兒子說。
“但是前輪跟地麵有摩擦力又是不好的。”
兒子又好奇地看著司有和……類似的實例很多。如回到鄉下時,帶孩子爬山鑽溶洞看鍾乳石的時候,司有和就對孩子講山、講水、講古跡;和孩子進城時,在公共汽車上,有位子也不坐,而總是站在最前麵看司機如何開車;就是平時洗衣服,洗衣機排水,水流形成漩渦時,也要把孩子喊過來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渦中心的空洞處試試,告訴孩子那裏確實沒有水,然後再給孩子講龍卷風形成的道理……這樣一次又一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誘發,終於使兒子初步產生了對科學的興趣。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由淺入深”把激發起來的興趣鞏固下來,形成穩定的興趣。
司有和的做法就是給孩子推薦科普書。司有和除了給孩子訂了《我們愛科學》、《少年科學》等雜誌外,還給他借來了《物理世界奇遇記》、《從一到無窮大》、《太陽元素的發現》,這些書孩子都非常喜愛。
兒子司衛東長大後,在一次閑談中說:“爸爸,要不是小時候看了《物理世界奇遇記》,還有你那本《低溫世界》,我恐怕現在不會搞超導機理的研究。”
可見,當時給孩子推薦科普書的做法確實起了作用。
3、轉移興趣:巧妙地引導孩子轉向目標興趣
家教中常有這樣的事,家長想讓孩子做甲事,孩子偏偏喜歡乙事。家長這時不能用命令的方式強製孩子去做甲事,而應該設法將孩子對乙事的興趣轉移到甲事上去,讓孩子對甲事產生興趣,自覺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