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司有和:早期誘發教育培育英才兒女(1)(3 / 3)

司有和認為:早期誘發方法在“激發興趣”中,還應注意到孩子的現有興趣和家長確立的培養方向(目標興趣)不一致的情況。

這個時候,家長應該反複思考自己確立的這個方向是否正確。如果確實正確,是孩子的現有興趣不妥當,那麼家教的任務就是要設法把孩子的現有興趣轉變為家長確立的目標興趣。從理論到實踐都已證明,這種轉變是可能的,它就是興趣的轉移。

所謂“興趣轉移”,說的是通過有意識的教育活動,可以使孩子從某一種興趣轉移到另一種興趣上去。所以,家長們不用擔心,興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孩子們的興趣,很不穩定,隨時都可能發生轉移。這種轉移,有自發轉移和人工轉移兩種。表現在孩子身上,前者就是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愛那個;而後者則可以通過家長有意識的教育活動來實現。

孩子的興趣單一,自然不好,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孩子的興趣。可是,孩子的興趣廣泛,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從興趣對孩子成長發展的作用看,有的有用,有的無用,甚至有的會產生負作用。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興趣要區別對待,以確定對不同的興趣所應采取的發展、保護、轉移、製止等措施。

司有和認為,家長應該從孩子很濃的興趣中,選擇與目標興趣相關聯的興趣,關聯越多越好。然後就把目標興趣的內容夾在與其關聯最多、孩子興趣最濃的現實興趣活動中,讓孩子在高高興興的活動過程中,接觸、了解、認識目標興趣的內容,從而使興趣產生轉移。

司有和的女兒曉春開始不喜歡看長篇小說。司有和覺得讀小說對兒童的成長、發展有許多好處,應該激發孩子閱讀長篇小說的興趣。但是,司有和曾經采用講解長篇小說的意義、推薦優秀科普作品等辦法,結果效果都不明顯。

當電視台播放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時,司有和覺得時機到了,可以用興趣轉移法。因為看電視是孩子的現有興趣,看電視劇《紅樓夢》和看長篇小說《紅樓夢》有直接關聯。

於是,每逢播放《紅樓夢》時,不論在幹什麼事都停下來,全家都來看,看過之後全家討論。由於司有和夫婦和兒子都看過《紅樓夢》小說,所以討論起來三個人都有話說,而且有意談論小說裏有、電視劇裏沒有的內容。女兒司曉春沒看過小說,就插不上嘴了,一插不上話,就產生了心理需求,她就要問,她一問就好辦了,司有和隻稍作解釋,然後告訴她這件事在書中哪一回裏有。於是她對小說《紅樓夢》發生了興趣,電視劇《紅樓夢》還沒有播完,曉春就捧起小說《紅樓夢》看了起來。

在每次討論中,女兒司曉春對家人評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社會曆史、政治思想方麵的內容也很感興趣,因為那是從電視畫麵上看不出來的。於是,司有和又推薦她讀“紅樓夢評論”方麵的文章。

在曉春讀完小說《紅樓夢》之後,司有和不失時機地又給她借了幾本長篇小說。借著看完《紅樓夢》的熱度她又將這幾本長篇小說捧上,興致勃勃地看完了。此後,她又提出要看國內外的名著。就這樣,在司有和的巧妙引導之下,女兒曉春閱讀長篇小說的興趣是轉移成功了!

再比如,司有和的外甥女平平,喜歡唱歌,但不喜歡背詩,司有和也是通過轉移法讓外甥女平平喜歡上背詩的。在平平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司有和給她錄了一盤《兒童唱唐詩》的錄音帶,想讓她學點唐詩。可是,她不願讀,幾天過去了,她一首也沒學會。於是,司有和針對平平喜歡唱歌的興趣,來引導平平讀詩,開始先放了一下錄音,然後問:

“平平,這歌好聽不好聽?”

“好聽!”平平以為不教她背唐詩了,很高興地回答。

“你會唱嗎?”

“不會。”

“你那麼愛唱歌,一定很快就學會的。來,我們來一起學。”

於是司有和把那首詩抄了出來,和她一起跟著錄音唱,果然不用兩三遍,她就唱會了。大約半個小時,平平就學會了三首唐詩歌曲。第二天,她母親告訴司有和,平平把整盤錄音帶的唐詩歌曲都學會了,還去教鄰居的孩子唱呢。從此後平平也愛讀詩了,興趣一下子就轉移了。

在這裏,最關鍵的一點,孩子目標興趣的產生,不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而是孩子在接受誘發過程中自發產生的。

專家感言:

如果通過誘發,孩子的興趣仍然沒有轉移到目標興趣方麵來,那就應改變誘發方案,直到孩子自發產生目標興趣為止。家長不能強迫孩子,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要求孩子學習,以免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

4、確立自信: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

自信對孩子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基礎,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司有和說,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家長對孩子多鼓勵、多鼓舞,使孩子樹立起一個積極的心態和有潛力可挖的觀念。

司有和認為:在初步誘發孩子學習興趣成功之後,應不失時機地進行信念品質的教育,主要是自信心的誘發和培養。因為,自信心對孩子的智力發展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