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司有和:早期誘發教育培育英才兒女(2)(1 / 3)

司有和還認為:一個自以為不如別人的孩子,他老是喜歡向人們說自己怎麼不行,而當父母把孩子的一次失敗或一時的弱點作為能力缺陷講給人家聽時,孩子的自責就會得到強化,並逐步在自己的心理上凝固成一種本非事實的事實,這是非常有害的。這樣,會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責轉變成自我失敗主義心理,從而形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嚴重壓抑孩子的進取心與創造性。所以做父母的務必要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呢?

司有和說,就是“盡可能設法讓孩子經曆成功的喜悅和體驗”。因為自信本來是一種高級心理活動,孩子的自信心是孩子對自己完成某一任務能力的自我估計、自我認識。孩子在做完某件事後能自我感到是成功,就會有一種精神上的喜悅和滿足。這種喜悅和滿足會進一步產生“自我激勵”的心理狀態,自信心也就隨之產生。這樣的心理過程一多,孩子就會在每一次“成功的喜悅”的激勵下,使自信心得到鞏固和加強。

當然,這裏的“成功”是相對孩子來說的,它可能是幼兒園裏一次遊戲的獲勝,可能是小學裏一次跳繩比賽中的得獎,也可能是一次課堂提問時得到老師的表揚,還可能是一次美術展覽中有自己的作品……這些“成功”對成人來說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卻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悅和體驗”之中,使孩子意識到,原來我也可以和別的同學一樣幹得好,從而激發起孩子的自信心。

根據上述原則,自信心的誘發和培養有下麵幾種方法:

(1)為孩子設置適中可行的奮鬥目標

司有和認為,家長在家庭中可以給孩子設計一個個具體的“活動”,隻要這些“活動”的目標適中可行,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那麼“活動”結束後孩子就會有“成功的喜悅和體驗”。“活動”的內容不必一開始就直接是課程學習方麵的,也可以是做遊戲、講故事、爬山、遊泳、畫畫、吹笛子等。這些事都能作為家庭教育的內容。

少年大學生肖兵,他父親就是用畫畫來進行家庭教育的。他常帶肖兵到野外去寫生,把肖兵畫過的畫收集起來,標上作畫時間,不時地拿出來評論評論,指出肖兵的畫有哪些進步等。每次評論之後,肖兵總是美滋滋的。自信心也就在這不知不覺的“美滋滋”中得到鞏固和增強。

(2)對孩子以表揚和鼓勵為主

由於年幼的孩子,他們在活動後“成功的喜悅”是一種自我認識,與孩子在活動中達到的實際水平並無直接關係,而和家長、老師、他人對他的“評價”有密切關係。哪怕是十分微小的成績,家長能給予表揚性的“評價”,孩子就會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

教子智慧:如果孩子做了錯事,也應該是幫助、鼓勵孩子改正,這時過分的斥責隻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3)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及時地給予鼓勵和幫助

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司有和曾告誡家長們:當孩子在學業上遭受挫折時,家長用簡單粗暴的態度對待他們,就必然會傷害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產生焦慮煩躁的情緒,學習興趣低落,或者產生自卑心理,喪失克服困難、爭取進步的信心;或者產生自負抗拒心理,認為自己不被理解,反而更頑強地表現自己。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要求兒子的每門課必須超過70分,否則就斷絕父子關係。結果,孩子自負抗拒,走入極端,殺死了自己的父母。還有的孩子,屢次失敗,屢次遭到父母的訓斥,最後采取“無所謂”、“破罐子破摔”的態度,自信心受到了徹底的摧毀。

所以,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父母的責任是給予及時的安慰、鼓勵和幫助,幫助孩子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成功。

(4)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作業

許多家長在檢查孩子作業後,發現錯處,立即指出,並說出答案讓孩子改正過來。這樣做,孩子就隻管做作業,而不問對與錯,反正有爸爸媽媽“把關”。長期下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判斷作業對錯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習自信心的喪失。許多孩子做完作業喜歡對答案,也會產生同樣的不良後果。

司有和也檢查孩子的作業,但不告訴孩子,而要求孩子每次作業後自我檢查。

有一年冬天的一個深夜,兒子司衛東還在讀小學四年級時,司有和工作結束後,照往常一樣打開孩子的作業本檢查一下。結果發現老師給一道題打了個叉,寫了“重做”兩個字。司有和向後看,這道題是重做了。可是又發現重做的結果和原來的一樣,再檢查運算過程,兩次都一樣,是對的。為什麼老師打叉讓重做呢?找到課本一對,原來是抄錯題了。當時天氣已經很冷,司有和還是立即從被窩裏把孩子叫了起來。司有和並沒有說是題抄錯了,隻說讓他檢查。司衛東檢查了一遍,說:“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