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那老師怎麼讓你重做?”
兒子又認真檢查了那道重做的題,用奇怪詫異的眼光看著司有和:“是沒錯嘛!”
“那老師批錯了?”司有和仍舊平靜地說:“好好想想。”孩子裹著棉衣,兩眼瞪著那個紅叉叉,足足愣了有20分鍾,猛然想起來,打開課本一對,知道是題抄錯了,馬上更正過來,司有和表揚了他。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抄錯題的改正,是孩子獨立思考、培養自我判斷能力、提高自信心的一次自我鍛煉。
5、培養能力:讓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
著名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李政道說過:真正的學習是培養自己在沒有路牌的地方也能有走路的能力。也就是培養學習的能力。
家長們應該認識到:考試成績並不是衡量學習好壞的根本標誌,學習好壞的根本標誌在於有沒有學習能力。
什麼是能力?通俗地說,能力就是“本事”、“本領”。學習的能力,就是學習的本事。
中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的能力很多:課前預習能力、課堂聽課能力、課堂筆記能力、課後複習能力、作業解題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應考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時間運籌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創造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等。
司有和認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可以通過教給孩子學習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對此,司有和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明確的。剛開始,司有和以為自己是個大學畢業生,孩子不過是個中小學生,還會有什麼回答不了的問題嗎?子問父答,不成問題。
一天,兒子問司有和:“爸爸,這道應用題怎麼做?”
司有和一看,原來是一道工程題。題目說:“有一條馬路,甲隊要15天修完,乙隊要12天修完,現在甲隊修了5天後由乙隊去修,問兩隊共多少天可以修完?”司有和按題意一步一步寫出算式,寫一步,說一句,兒子“嗯”一聲,寫完算式,兒子高高興興地往本子上一抄,作業也就完成了。
可是,問題很快就發生了。前幾天曾問過的同類習題又不會做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司有和這時才明白:一道題,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孩子沒有經過一個思維過程,接受的隻是現成的結論,並沒有真正理解,因而印象不深,記不住,不鞏固。所以,應該設法教孩子掌握學習的方法。
於是,司有和改變了輔導的方式。
比如算術問題,司有和采用反問法,啟發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聲不行,要講出道理來。而提的問題逐漸向計算的結果靠近,以至最後讓孩子自己豁然開朗,明白解法,並自己列出算式來。
經過這樣不斷地訓練,培養了孩子學習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孩子進入初中後,問具體習題的事大大減少了,這與司有和在小學時就注意他們的學習方法、訓練解題思路有很大關係。
另外,司有和認為啟發孩子分析問題的能力,運用知識簡單地解釋一些生活中見到的現象也是很重要的。
有一年暑假,兒子司衛東和女兒司曉春都還在上小學。一天下午兄妹倆圍著司有和問這問那,突然他們指著牆上一個圓圓的光斑,問:
“爸爸,那是怎麼回事?”
“你們說呢?”司有和沒有直接回答。
“太陽光反射過去的。”兄妹倆接著說。
“是怎麼反射過去的呢?”
兩個孩子愣住了。“這個小方桌。”兒子搶了先。他大概是看到太陽光從窗戶進來,照在小方桌上。
“不對,桌子是方的,那是圓的。”女兒反駁說。
“五鬥櫥的鏡子是長方形的,那也不是了。”兒子看看屋裏,除了小方桌外,隻有五鬥櫥上有太陽光。
女兒就到處找圓的東西。她發現隻有媽媽梳頭用的鏡子是圓的,可它又不在陽光裏,於是就猶豫地問:“是這個鏡子嗎?”兒子一聽,伸手碰了碰鏡子,牆上的光斑立即動起來。父子三人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