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有和感到孩子在中午聽廣播這件事上自覺性差,雖然是初犯,但必須抓住不放。不過,司有和並沒有罵他們,更沒有打他們,也沒有大聲斥責他們,而是坐到孩子的麵前講起道理來。從自覺的重要性講到自覺的作用;從少年大學生自覺學習的故事講到自己自覺地工作;從今天你是個孩子,隻有不用父母督促,自覺地學習,講到將來在工作中,才能不用領導管。最後,講得孩子難過地低下頭。
“爸爸,你別講了,我保證以後中午不聽廣播了。”
兒子伏在桌上難過地說。
“保證不聽了。”女兒也嘟噥了一句。
教育產生了作用,但還沒有達到根本目的。司有和說:
“不是不讓你們聽《楊家將》,而是說自己決定、同意的事,就要自覺地去執行,不論幹什麼事都應當如此。”
這次及時的教育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後兄妹倆學習的自覺性大大提高。後來,家裏買了電視機,除了約定好的時間或節目之外,兄妹倆都自覺地不去看電視。有一年暑假,他外出講學回來,愛人告訴他說:“有一天讓東子來看電視,我說爸爸不在家,東子說,’我應該自覺,不管爸爸在不在家‘”。
許多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不好管”、“管不住”,其實不應該去“管”,而應該去激發和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7、穩定情緒:讓孩子的情緒積極而穩定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能力高低與否,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情緒。司有和認為,情緒和智力的發展關係密切。積極而穩定的情緒是鼓舞孩子學習的動力,是推動學習進步的保證。情緒容易波動的孩子,其學習興趣也不穩定,且學習自信心不足。因此,家長要運用恰當方法來穩定孩子的情緒。
怎樣穩定孩子的情緒呢?司有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
(1)脫離情境法:及時地將孩子帶離產生或可能產生不良情緒的環境;
(2)滿足需求法: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
(3)促其自慰法:引導孩子多角度認識問題,使孩子能自找寬慰,穩定情緒。
司有和在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中就是這麼做的。
1986年6月底,離高考隻有幾天了,兒子報考了中科大少年班,正在複習準備。按常人的想法,這個時候的孩子能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嗎”?
可是,一天晚上,兒子走到他跟前,說:
“爸爸,今天夜裏我想看電視。”
司有和聽後,不覺一愣。心裏想:“都什麼時候了,還要看電視?”不過,司有和沒有說出來,稍微遲疑了一下,司有和問他:
“什麼電視?”
“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賽,現場直播。”看來兒子早就打聽清楚了。
“什麼時間?”
“夜裏三點。”
司有和一聽,心中又一驚,“夜裏三點鍾起來看電視?這哪像是幾天後要參加高考?”不過,司有和還是沒有阻攔,說:
“行。不過,爸爸三點鍾醒不了,你把電視機搬到你屋裏去,到時候自己起來看就是了。”
兒子高高興興地把電視機搬了過去……這件事司有和就是根據“滿足需求法”來處理的。孩子喜歡看足球賽,是他的興趣。他既然提出來要看,一定是很喜歡。如果不讓他看,他就一定不高興,不高興就肯定要影響考試的情緒。高考這樣重大的考試,一定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應考情緒。因此,這時候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能拒絕。相反,答應讓他看電視,晚上少睡兩個小時,上午再多休息兩個小時就補回來了。而他看過電視後也就放心了,不會再有什麼懸念,也就不會影響應考情緒了。
到了高考時,司有和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
兒子參加高考時,司有和也送他去。每場考試結束時,都細心地觀察他的神情。
第一場語文考過後,一出考場兒子就說:“我的漢語拚音可能沒有寫對。”
“考過就算了,錯了就錯了,不要再想它。”司有和安慰他,“走,我們上飯館去吃飯。”於是,司有和領著兒子到馬路上散步去了。
司有和帶著兒子欣賞著街景,全然不像是一名高考生和他的家長。司有和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尤其是對答案,是大型考試最忌諱的事,對參加考試的孩子隻有壞處沒有好處。對答案的結果直接影響下一科目的考試。司有和這樣做的方法就是“脫離情境法”,把孩子盡快帶離可能會產生不良情緒的現場(對答案現場)。
下午是考化學。兒子緊鎖著眉頭走出考場。司有和知道可能出師不利,同樣沒有問他考得如何,隻是很平靜地問:
“怎麼樣,有些緊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