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卷子在手裏翻來翻去,好像都會做,可又覺得都不會做。”兒子懊喪地看著司有和。
“考砸了也沒關係。”司有和設法安慰孩子,“這種緊張的心情是你自己造成的,是盲目的。你想想,你緊張什麼呢?擔心考不取?擔心爸爸媽媽批評你?擔心你的同學笑話你?都不會。不就是換了個教室做考場,換了個不認識的老師來監考,其他和平時在學校內考試有什麼兩樣呢?
既然沒有區別又何必緊張呢?”
這時耳邊傳來旁邊幾個考生對答案的說話聲,兒子停下腳步想聽聽。司有和就對他說:“不要對答案。對了,也沒什麼好高興的;錯了,也已經錯了,知道得早隻會對下麵科目的考試有影響。”
兒子聽了一擺手,說:“好,不想它了。”
司有和這樣安慰兒子,是怕他因化學考試失利的情緒而影響後兩天的考試,用的方法就是“促其自慰法”。
8、塑造性格:優良的性格有助於孩子成才
司有和認為,性格作為人對現實的一種態度、情緒的體驗,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動力和品質來說,它和智力的發展是相互製約、密不可分的。性格特征往往影響著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傾向。
然而許多家長不太注意這件事,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性格上的好壞,無關大局。事實並不是這樣,常聽有的家長說:“我那孩子太強了,家庭教育根本無法進行。”也聽過有的家長說:
“我的孩子性格懦弱,膽子小,雖說聽話,可是學習成績並不好。”這兩位家長的話,其實已經把學習和性格相聯係了,隻是前者沒找到教育方法,後者沒明白性格與學習到底有什麼關係。
司有和介紹說,在中國科技大學少年大學生中,他們幾乎人人都具有自信、堅強、樂觀、百折不撓的性格。曾對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做過心理測試,測試題目中有一條:“認準一個目標就希望盡快實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認為這一條符合或比較符合自己性格的占76、2%,可見強烈進取、持之以恒是少年大學生的性格特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特爾曼教授和他的學生柯克斯博士曾對1450-1850年400年間出現的301位偉大人物進行了研究,發現他們在青少年時代,都具有堅強自主、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性格特征。
堅強自主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可自己的孩子還沒有養成這種性格,甚至已經有了自卑、孤僻、懦弱或衝動的不良性格,應該怎麼辦呢?
司有和認為,人的性格是在後天的環境中逐步形成的,優良的性格可以通過實踐逐步培養,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實踐中重塑。通過重塑,幫助孩子形成優良的性格。
不過,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一用就靈”的辦法。司有和介紹了幾條原則可供家長們塑造孩子性格時參考。
(1)家長和孩子要確立重塑性格的信心
孩子現有的性格是否屬於不良性格,家長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而且雙方認識應該一致。既然都認為已有的性格不好,應當重塑,就不必灰心喪氣,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家長和孩子都應確立起建立堅強自主性格的信心。
(2)幫助孩子學會正確地進行自我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自我分析也就隨之產生。但是,孩子年齡畢竟還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獲得正確的結論。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遇到一點困難又會垂頭喪氣。沾沾自喜一多,容易產生高傲的性格;垂頭喪氣一多,又會養成自卑的性格。家長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格。
(3)指導孩子從良好性格認同入手,決心重塑自己的性格
所謂“認同”,是指認定自己和某一對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過程。性格認同,就是認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樣,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述先進人物、英雄人物、優秀學生的故事,可以講述孩子身邊的優秀學生的故事,還可以將孩子和具有優良性格的孩子組織在一起,學習、讀書、畫畫、彈琴等,激發孩子向優良性格認同,達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專家感言:
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很重要。隻要家長運用正確的方法,耐心引導,就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9、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心靈溝通
許多父母都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聽父母的話,甚至還和父母對著幹。司有和認為,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父母本身有問題。父母想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須首先理解孩子。
在一次教子經驗交流會上,司有和曾說,現在家長碰到一起,隻要一談起子女的事,都是滿肚子的苦衷。許多家長都經曆過這樣的心理變化過程:先是望子成龍,因而倍加寵愛。但是時間不長,就會發現孩子並不感激爸爸媽媽的好意或苦心。於是恨鐵不成鋼,在失望陰影的籠罩下向孩子施加壓力、恐嚇、威脅、打罵現象不斷發生,最後似乎有所發覺,孩子不是那塊料,無可救藥,終於一怒之下,隨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