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司有和:早期誘發教育培育英才兒女(3)(3 / 3)

與這種心情相適應,這些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起初是誘導,接著是懲罰,最後是放任。可是這些家長們總是埋怨孩子不爭氣,卻很少反省自己。

司有和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家長的失敗是由於孩子不理解他們的好意,才沒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

孩子們為什麼沒有理解父母的好意呢?司有和說,尋根究底,還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沒有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換句話說,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須首先理解孩子。

比如,司有和同孩子們談話,總是簡短、親切,總是讓孩子也有機會說話,而不是長篇大論,一人獨白,說個不停。有時孩子一時沒接上話頭,也要等一等,讓孩子說完後才接下去講,而孩子正在說話時,司有和從不打斷孩子的講話。

司有和同孩子講話都是用商量的口吻,不用命令的口氣說話。比如,讓孩子去買斤鹽,總是說:“東子,你去買斤鹽,好不好?”如果孩子確實有事,不能去,司有和就自己去買。

教子智慧:即使父子之間發生了矛盾,司有和也不提高嗓門去大聲斥責孩子,而要暫時回避爭論,再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孩子們講清楚。

除了注意談話方式之外,司有和還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

司有和經常要寫一點科普作品。於是,司有和就經常讓兩個孩子做第一個讀者。這樣,一方麵可以問孩子們看懂沒有,如果孩子看懂了就可以發表了,另一方麵也可以讓孩子檢查作品有沒有錯誤。孩子指出錯誤後,立即改正,不僅保證了作品的科學性,而且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兒子曾指出過司有和把鈾的原子序數92誤寫為原子量的錯誤,女兒曾指出過司有和把南極洲的最低氣溫-88℃寫成-90℃的錯誤。司有和表揚了他們。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表現出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自主性。這時的孩子們是不喜歡家長們還把他們當成小孩子,強烈要求自作主張、自作安排,尤其是男孩表現更為突出。這個時候,父母的打罵、毫無道理的斥責、不容分說的批評,隻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感。久而久之,父子之間就會越來越對立,以至家庭教育不見效果,或者孩子會養成一種無可挽回的懦弱性格。

要避免這一點也不難,司有和曾說,來個“返老還童”就可以了。

所謂“返老還童”,就是換位思考。想一想,這件事如果是自己會怎樣對待,這樣就可以和孩子說到一塊了。

司有和認為,父子之間要互相理解,而且家長們不應當強調孩子如何理解父母,而父母倒應當要求自己去理解孩子。真正的理解,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家教名家名言

我們進行的學習目的教育,應該是具體、生動的,不要講些泛泛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那對於一般兒童來說,難以理解,效果不好。正確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周圍環境,巧妙地與理想、生活、就業結合起來,為孩子樹立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

--〔美〕斯托娜夫人

孩子在參與某項“活動”中,哪怕取得的是一點微小的成績,中肯而積極的評價也會使孩子獲得“成功的喜悅”;孩子的成績已經很好了,但還有一些微小的不足,這時,簡單而粗暴的批評會使孩子失去未來可以得到的成功和喜悅。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都應該以鼓勵、表揚為主。

對參與某項“活動”的孩子的評價,不要強求一律,不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不同水平的孩子在“活動”

中取得的成績。

--〔俄〕蘇霍姆林斯基

什麼是自學能力?就是依靠自己或者較少依賴別人的幫助進行獨立而有效的學習。或者說,就是依靠自己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或經過一定的訓練培養後才具備的。

--葉聖陶

激發孩子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從本質上講就是千方百計地對孩子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使孩子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直接需要。

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孩子就會對學習產生直接興趣。因為,目標、動機、興趣是相互貫通、相互遷移的。

--陳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