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張世君:教出天才小作家的母親(2)(1 / 3)

英國著名政治家、作家丘吉爾即使打仗的時候,也注意隨手記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正是這種隨手筆記的良好習慣,使他不僅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為一個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就是這樣寫成的。

一位教育專家深有體會地說:

“記得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就形成了記筆記的習慣,到現在為止,這種筆記本摞起來已經有一人那麼高了。當對某一個問題陷進思維困境的時候,我就會找出那些在我看來幾乎和生命一樣重要的‘靈感資源庫’,隨便翻翻通常就可以豁然開朗。”

4、用“知識搬家”的方法豐富孩子的知識張世君認為:提高孩子的知識量是孩子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基礎。

為了增加女兒蒙蒙的詞彙量,在蒙蒙閱讀課外書時,張世君要她每看一篇故事,從中找出3個到5個成語或者好的詞語,在寫日記的時候,盡量把這些詞語用到日記裏去。張世君對女兒說:“你玩搬家的遊戲,把玩具搬來搬去,現在你大了,再玩這種簡單的遊戲,沒有多大的意思。我現在讓你玩詞語搬家的智力遊戲,把書上的詞語搬到日記裏去。既玩了遊戲,又長了知識,多好呀!”

女兒聽說是玩“詞語搬家”的遊戲,她做起來很有興趣,一篇故事可以反反複複讀幾遍,為的是能夠準確地找出好的詞語。這樣,她看故事看得很仔細,記得牢靠。在她的日記裏,有時候有成串的成語,就是這麼“搬家”來的。

詞語搬多了,她就開始“搬句子”,把書上好的句子改一改,用到日記裏。比如寫以下幾段日記:

寫紀念外婆:

“外婆已從人間擺脫出來,飛向了天堂,變成了一顆永遠發光的星星,在天上望著我們,盼著我快快長大”。此句就是從《彼得·潘》裏演化來的。

寫老師:

“王老師也很美麗,就像十四晚上的月兒那樣美麗,我們像繁星一般地圍繞著她。”就是讀《一千零一夜》得來的收獲。

寫同學生日:

“多美的小紅花呀,中間是金黃金黃的花心,外麵還圍著火紅火紅的花瓣……”這一句是從《金銀島》學來的。寫在鳥籠公園喂鳥:“我把碎餅幹拋在半空中,在樹上的小鳥來了個空中接龍,嗖的一下就把餅幹劫走了。”這個“空中接龍”是從電腦玩的撲克牌遊戲中搬來的。寫黃龍美景:“周圍的奇景讓我驚呼連連。黃龍真乃人間瑤池也。”是從《西遊記》裏學來的。她還寫過一篇《故事書是我的老師》,發表在《現代家長報》。

蒙蒙在知識搬家的時候問張世君:“媽媽,我這樣寫,算不算抄的呢?”張世君說,“不算,這是模仿,你能夠學了就用,這就是你的能力。”

專家感言:

讓孩子模仿是必要的。因為小孩子在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中,最初做任何事情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比如學說話,學走路,學唱歌跳舞,都是在模仿中學的。寫作也不例外,模仿課外讀物的詞語用法,把它搬到日記裏,這也是寫日記的一個必要步驟。

蒙蒙學外語的時候,外語老師就要求蒙蒙從英語文章中挑選詞語,用來造句子。這和小孩從書本中挑選詞語,用到日記中是一個道理。

到後來,蒙蒙對知識搬家就比較自如了,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一種理解後的運用。比如寫《嶽陽樓》的段落:

東吳大都督周瑜死在巴丘,他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但是,他的墓不在嶽陽樓,而是他的夫人,小喬的墓坐落在這裏。在一個大土坡下,有一塊刻著小喬墓的石碑,墓地十分的幽靜,周圍是樹木。不過,三國離我們太久遠了,這裏真是小喬墓嗎?恐怕不見得吧。但是這也是一個旅遊景點啊。

這是從參觀中得來的知識加上看《三國演義》的理解。

除了讀神話小說,蒙蒙還讀各種少兒百科全書,如《兒童百科全書》、《童話十萬個為什麼》、《走進科學世界》、《生命的世界》等。讀成語詞典,讀了就來跟張世君鬥智,用成語連詞,所以,每天吃飯和散步的時候,就是蒙蒙和張世君鬥智的時候,你一句我一句說成語,或者就是用百科知識來考張世君。外出參觀、旅遊、看展覽回來,就查辭海,了解這些風景、古物的知識。比如,龍年的春節,張世君帶女兒去天河公園玩,看了那裏舉辦的古生物展覽。女兒對陳列的貴州龍化石有疑問,回家就查《少年百科全書》,又查《辭海》,都沒有查到。張世君也幫她查《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生物學”卷,還是沒有。她就開始寫她的日記《疑問》了,電腦桌堆了一大堆她查的書,就好像她在做什麼大學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