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書讀多了,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比較,常常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早對不同作品的比較是看了《奧地利童話》之後,她發現和《格林童話》很相似。張世君隻讀過《格林童話》,給她買了《奧地利童話》,自己卻沒有讀它。張世君聽她講得有理,表揚她肯動腦筋,又說,你可以把你說的這些寫成閱讀比較的日記嘛。這樣,她寫了《〈格林童話〉與〈奧地利童話〉比較》。
閱讀課外書不僅對蒙蒙日記的用詞用句有影響,而且對她的寫作的表達方式也有影響。蒙蒙日記中的連載日記借鑒了《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等中國章回小說開端結尾的敘述方式。
例如,第一本書中的《萬綠湖之旅》是10篇連載日記。
蒙蒙在其中的一篇日記《茂密叢林》的結尾寫:
“要知下站到哪?玩得開心嗎?請看下集:《攀登高峰》。”在《攀登高峰》開端寫:“上集說到,我衝向了另一個碼頭,那兒是什麼地方?哦,是另一座山,要開展什麼活動呢?不用說了,你們也猜得到,那就意味著登山運動的開始。”
日記中那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是從《迷你探險叢書》學來的,使用括號裏的話來補充說明句子,是從外國小說中學來的。比如:《滿載而歸》結尾寫道:
車開了,我們要回家了。我舒舒服服地坐在“頭等艙”,(導遊已經留在本地,我坐在駕駛台前的位置,幫司機叔叔交公路的養路費。)一邊享受喜悅,一邊分享食品,比世代做皇帝的還要有福。太棒了,嘴裏還嚼著口香糖。我們向廣州市駛去!
我的故事講完了,是的,故事就這樣完美無缺的結束了。不過,下一個故事還在等著我們哩。它就是連續劇--《媽媽走後……》,如果你感興趣的話,歡迎你下次再來“時光俱樂部”,這個俱樂部記載著我的回憶和故事。
蒙蒙最初模仿這些表達方式是出於好玩、興趣,認為這是寫日記的新發明,她稱之為“連續劇”,模仿比較生硬。也就是說,她寫的連載日記一定都要在開端結尾標明“請看下集……”和“上集說到……”。到後來,日記寫多了,她的連載日記就沒有開頭結尾的這種套話了。比如第二本書中的遊記《九寨溝之旅》寫了30多篇,每篇都是獨立的文章,連起來又是一個遊記係列,比最初的連載日記成熟了。
5、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公德心
公德心和是非觀,張世君把它們看做是一對孿生的姊妹品德。人生活在群體中,就得講公德,有公德,不做汙染公共環境的不道德的事情。但是不文明、不衛生、不講公共道德的事情在公共場合不斷發生。比如,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四處塗畫,出口罵人,破壞公物,不守秩序,排隊加塞,不衝公共衛生間等等。這樣一個汙染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
盡管如此,張世君不放鬆對她的公德教育。
女兒有在公共娛樂場所吃雪糕、橘子什麼的習慣,張世君每次都盯住她要把廢紙、果皮丟在垃圾箱,培養她的好習慣。
每當看見別人在街上亂扔廢棄物,張世君就指給女兒看,說:“你看這樣好不好,都幾十歲了,還亂扔,還不是小時候媽媽沒有教好。我要你從小養成好習慣,不然你長大了,別人要罵我沒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