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君以身作則,十分注意公德,張世君看見公共場合水龍頭的水嘩啦啦地流,就很心疼,不怕濕腳濕褲,也要去把它擰上。對教室的燈也是這樣,總是要把它關了,才離開。記得還是張世君住大學集體宿舍的時候,一個女鄰居,開著盥洗室的水龍頭嘩啦啦地流,她則坐在水龍頭旁邊看書。張世君聽見水聲,從宿舍出來看是怎麼回事。看她坐在那裏,也不關水。張世君很奇怪,就問她:“怎麼不關水呢?”女鄰居說是有意開的,水衝擊的時候有一股涼氣,可以納涼。張世君一聽,就忍不住說,“怎麼可以這樣納涼呢,你這樣要浪費多少水呀!”女鄰居不好意思了,把水關了。張世君教育女兒也很注意方法,她從不強迫女兒做任何事,而是采用自己示範的方法或引導式的方法。每當看見哪裏有水龍頭在流水,張世君就示意女兒去關上。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在公共場合不亂吐亂扔的習慣,也養成了隨手關水關燈的習慣。
張世君母親生病的時候,在家裏打了幾十個吊針瓶子,張世君把它收集起來,準備賣掉。可是收破爛的不要葡萄糖針藥瓶子,張世君覺得扔到垃圾裏可惜,還得有環保意識。於是張世君帶著女兒,一起把瓶子送到華僑醫院去,讓醫院去回收處理吧。
這些事情看來都是小事,但是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和寫好日記都是有幫助的。孩子能夠更加明白事理,有環保意識,有公共道德,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有更好的辨別能力和認識。蒙蒙有好幾篇日記都是寫環境汙染的。比如,她遊三峽,寫了《母親河的皮膚》,談自己對環境汙染的看法。
由此可見,張世君對女兒的公德教育起到了很好效果。
6、和孩子交流,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張世君認為: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女兒蒙蒙的一個同學的家長常說:“孩子回到家,不愛給我們講學校發生的事,感到和孩子的溝通很困難,也不知道孩子在班上的表現怎樣。”並且很驚奇地問張世君是怎麼知道那麼多蒙蒙班上發生的事情的。有記者到張世君家采訪時,也把和孩子難以溝通的事對張世君提出。張世君感到家長和孩子難以溝通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張世君和女兒蒙蒙的溝通很好,不存在難以溝通的事情。張世君認為,自己輔導孩子寫日記,通過這個過程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孩子交心交友,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把你當成他的知心朋友,告訴你他的很多事情。
張世君要女兒把她準備寫的日記事先講給自己聽,這就是在利用機會與她溝通。張世君才知道她在學校的表現,他們班上發生的事情,哪個同學打架了,哪個同學罰站了。今天學的什麼課,校長對《還珠格格》發表了什麼看法,同學們有些什麼反映。張世君像聽故事一樣,知道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及對事情的看法。而後張世君就對她說的事情談自己的看法,肯定她的好見解,隨時糾正孩子的一些偏差,幫助她分析一些她難以認識的問題。這樣的交流,其實是一個培養理性的過程。
張世君認為,家長和孩子難以溝通,很大原因在於家長和孩子交流時缺乏耐性和熱情,不愛聽孩子嘰嘰喳喳說學校的事情。有的事情很小,小到他和哪個同學爭位子,哪個同學又碰掉了他的書本呀,哪個同學又不理睬他了呀。這些小事,在大人看來簡直就不是事,他還不停地給你說,大人自然就不耐煩了。要麼說,你怎麼這麼小氣,你就不可以大量一點嗎?要麼幹脆一揮手,大人正忙著呢,寫你的作業去吧!孩子有想跟你交流的願望,被你澆了兩三次冷水,以後他就不願意給你講了。不僅不講小事,連你認為是大的事情也不給你講了。這時,你感歎和孩子難以溝通了,而孩子卻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