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培養消費小專家(3)(1 / 3)

菲菲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買東西了,不過他膽子比較小,都是在大人遠遠的注視下、拿了正好不用找的錢去買的,主要是鼓勵他和大人打交道。真正自己買東西,是上了小學以後,學了10以內加減法後,開始讓他到小區裏的超市、小店裏自己買東西。開始給5元錢,告訴他買一樣幾元錢的東西,他會在心裏算好找零後再去買。我發現他偶爾會忘記找回零錢,比如買1塊錢的青菜,他會把手中所有的錢都給賣菜的人。後來慢慢地加到10元錢,東西也不止買一樣。幾次以後,他就比較大膽了。不過也要碰上好脾氣的人,有的大人對小孩不太友善,喜歡捉弄一下孩子,孩子就再也不去那家店了。有時為了鼓勵他,也會給點小獎勵,比如剩下的小錢送給他,或可以買點自己想買的東西等,但也僅限於去買超市裏現成的東西,買水果什麼的都是和鄰居家的小哥哥一起去買,單獨還不行。另外,數額大的也不行,他還有點怕算錯,以後還須鍛煉。

5.家長心得之五:學會貨比三家,並逐漸形成儲蓄概念

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讓他自己買東西以培養他的獨立能力。我會告訴他什麼該買,什麼不該買,買東西要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有時還會告訴他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地方價格也會不一樣。到現在,給他錢買東西都很放心,結果也都令我們滿意。首先他會買自己需要的東西,並講究東西的質量;其次,他懂得貨比三家,還會討價還價。去年開始,我們還有意識地培養他養成儲蓄的習慣。如果給他的錢沒用完就存放在自己的儲蓄罐裏,湊足100元就帶著他一起到銀行存起來。並告訴他這筆錢可以在派大用場時取出來用。到現在已存了1200元,因為其中還包括了長輩們給他的一些錢。我想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忽視了孩子的能力,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其實孩子們潛在的能力是很強的,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放手讓他們去做。

借鑒一下老師的做法

除了家庭,孩子接受消費教育的最重要渠道就是學校,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對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起著關鍵作用。家長不妨借鑒一些老師們在這方麵的心得體會,說不定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也用得上呢!

1.抓住時機指導消費

與孩子們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他們會把什麼事兒都掏出來說給你聽,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缺了橡皮、直尺、鉛筆,細心的老師也會發現。買學習用品是孩子們最多的消費機會,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購物指導,無須刻意做什麼準備,隨意性強,實際效果好。當孩子的學習用品不缺,但因為羨慕別人的橡皮形狀好,別人的直尺顏色美,或者別人的文具盒高級時(這是孩子中常常發生的購物情形),教師可抓住機會,與他談心,適時引導。如果這種現象在孩子中間比較普遍,教師甚至可以利用專門的晨會、班會時間,用較為生動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消費教育。當班級裏開展集體活動(如過集體生日、出去春遊等)時,孩子們都會饒有興趣地購買東西,做好準備。教師可在活動準備時,和小朋友一起商量買些什麼東西,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采購。總之,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當孩子需要購買東西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抓住時機,進行必要的消費指導。

2.尋找時機指導消費

我們常常會發現,今天某同學買了一支漂亮的鋼筆,第二天、第三天,教室裏就會出現相同的鋼筆,甚至比他的更好看、更高檔。這是純粹的羨慕、攀比心理在作怪,沒有真正的購物之需。因為羨慕和攀比而盲目購買,這不僅浪費錢,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注意力不集中,想著法子去買東西,要和人家一樣,甚至比別人更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