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培養消費小專家(4)(1 / 3)

媽媽告訴小寧,折扣看著好像是在虧本出售,其實不然。如果把市場比喻成海洋,把消費者比喻成海裏的魚,那麼折扣就是商家拋向海裏的誘餌,它所帶來的附加效應值應該遠遠高出了商家所減掉的價錢。比方說,一個人原本想買一雙鞋,但他不是很著急,起碼逛街的那天他沒打算買。然而看了傳單後,他衝著折扣去了商場。這樣一來,折扣便把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激發起來,為商家招來了很多潛在的顧客,這樣的廣告效應該說是成功的。

所以,折扣暗藏玄機,但並不是說商家在欺騙顧客。媽媽告訴小寧,如果購買指定的鞋子,的確可以拿到優惠價,這就說明打折不是虛假的。

可是用折扣和優惠帶來的額外價值彌補了差價的損失,這是商家的唯一目的嗎?

回到家,媽媽和小寧做了一個算術遊戲。一款衣服原價銷售,一個季度的銷售數量是30件,每件贏利20元。還是這款衣服,換季時讓出利潤的40%,銷售數量大約為60件,每件贏利12元。兩種情況一比較,商家在其中發現了折扣帶來的商機。麵臨換季的時候,這款衣服在一個消費群體裏的需求已經趨向飽和,為了把更多的衣服售出,隻有降低價格來吸引更多消費者,這是一種典型的“薄利多銷”。

總之,折扣其實是一種“折而不扣”的行為。

為了讓小寧對打折有更深刻的認識,媽媽鼓勵小寧自己去作一番調查。於是,小寧和兩個同學,利用周末的時間對幾家商店進行了一次小小的采訪。

1.日用品超市

問:你們的商品為什麼要打折?

答:這樣賣,買的人就會多一些。

問:那你們打折之後會虧本嗎?

答:當然嘍,這樣便宜肯定虧本的。不過客人多了,其他商品也能賣出一些。

2.席殊書店

問:你們打折後買的人多嗎?

答:還比較多。

問:那你們打折之後會虧本嗎?

答:不會,就是薄利多銷嘛!

3.布店

問:你們的布為什麼要打折?

答:我們店的布賣得差不多都是做夏天衣服用的布,現在都快秋天了,就便宜些賣掉算了,省得存放到明年,就不值錢了。

調查的結果證實了媽媽的說法。小寧總結出了商家打折的幾個主要原因:①為了吸引顧客;②薄利多銷;③換季“酬賓”。

最後,媽媽提醒小寧:“有些商店打折的商品,可能是些不合格的產品或者次品,這樣消費者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時要認真地選一選,看一看是不是假冒偽劣商品。當然啦,正宗的商品還是多一些的,假冒偽劣的總是少數。另外,根據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有些打折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屬於商家的‘價格欺詐’。比如在廣告中用大字表明打折幅度,卻用小字注上某商品不在此列,或者在打折前將商品價格漲上去,打折價格與原價持平或高於原價。”

學會“貨比三家”

家長可以利用帶著孩子外出購物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自己支配金錢的機會不多,數額比較小,購物的範圍也往往隻限於自家住處附近的小店,孩子還體會不到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商店的價格差異。當孩子的花費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活動範圍越來越廣的時候,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就很有必要了。

秋天來了,媽媽準備給小寧買一身保暖內衣。媽媽先是帶著小寧來到住處附近的一個超市。在這個超市的服裝櫃台,媽媽幫助小寧選定了一件售價80元的A品牌保暖內衣,可是媽媽並沒有立即掏錢買下來。她讓小寧記下了這件衣服的品牌、規格和價格,然後對小寧說:“我們再去其他商店轉轉,看看價格有什麼不一樣。”

媽媽帶著小寧來到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很快,小寧發現了一個A品牌保暖內衣的專賣店。媽媽故意小聲地提示小寧:“看看有沒有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一款。”小寧認真地對照剛才的記錄找了起來,終於,小寧發現了相同的一款,可是一看價格,小寧卻忍不住大聲說:“媽媽,這一件要98元呢,比剛才的貴!”最後,沒等媽媽說話,小寧拉住媽媽就往外走,一邊走一邊說:“不能在這買,這裏要比剛才的貴18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