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培養消費小專家(4)(2 / 3)

媽媽卻沒有回去,又帶著小寧來到一家知名的大商場。在這裏,小寧找到了同樣規格的A品牌保暖內衣,可是價格卻變成了讓小寧大吃一驚的158元。

在回家的路上,媽媽告訴小寧:“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種規格和質量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裏也可能價格不一樣,因為不同的賣家為此支付的成本不一樣。除了進貨渠道不同導致商品本身的成本不同外,賣家需要支付的場地費用、人員費用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小店比大店的成本低,超市比商場的成本低,所以,同樣的一件產品,通常小店的價格最低,而大商場的價格最高。”

聽完媽媽的講解,小寧懂事地對媽媽說:“我們還是回去到超市裏買保暖內衣吧,那裏的價格最便宜!”

最後,在超市裏,媽媽用80元的最低價格,給小寧買下了那件保暖內衣。

也許,媽媽心裏比小寧更高興,因為在母親眼裏,孩子今天收獲的不僅僅是一件新衣物,同時還有一種受益終身的購物小技巧。

我們在孩子購物之前,不妨給予以下提示:

(1)讓孩子留心所購商品的價格,買東西先問價。

(2)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要急於買,對於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後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3)告訴孩子,比價格是相同商品的價格,不同規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

(4)不一定買所有的東西都“貨比三家”,本來就很便宜的東西,也許就不值得花費太多的時間去選擇了。因為時間也是很寶貴的,要學會判斷。

學會討價還價

小寧很喜歡吃香蕉。一天晚上,爸爸下班回來,又給小寧買回了不少香蕉,並且告訴小寧媽媽說:“今天的香蕉2元錢1斤,3斤一共花了6元。”小寧媽媽責怪說:“你總是不好意思討價還價,要是我去買,3斤5塊錢人家也會賣。”

小寧於是記住了“討價還價”這個詞。

家長可以向孩子講述其中的道理:商家銷售任何商品都存在一定的成本,除了商品本身的生產或者進貨成本外,商家還要支付場所使用費、人員費用,繳納各種稅費等。而商品的售價總是高於成本,這樣,在減去所有這些成本後,剩下的部分就是商家的利潤。

如果消費者認為商品的售價太高了,商家就可以適當考慮降低商品的利潤而機動地作出相關的臨時決定,這樣就有了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利潤互動,也就是通常說的“討價還價”。

所以,同樣一件商品,通過討價還價,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

“可是怎樣知道該出多少錢呢?”小寧又遇到難題了。

確實,既然是討價還價,那麼對商品的價格水平就應該有所了解。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事先“貨比三家”,把自己想買的物品的價格收集記錄下來,然後告訴孩子,讓他做個簡單的對比。雖然有時候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樣精打細算花費的時間太多,但是孩子們往往對這類活動很感興趣,而且為了讓孩子學會比較著購買商品,這樣做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家長也要有心理準備,教會孩子討價還價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孩子克服多方麵的困難,包括語言和臨時應變能力等,最主要的是和商家的溝通。在溝通中,語言表達和行為很重要,當然我們不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交易大師,我們隻要讓孩子理解討價還價是怎麼一回事。

機會終於來了,周末,小寧和爸爸去菜市場買菜。他們想買一條魚,可是價格太高了,於是爸爸對小寧說:“今天是周末,買魚的人很多,所以價格要比昨天高,可是我們還是盡量用昨天的價格——甚至比昨天還便宜的價格買下它,想想怎麼辦呢?”小寧說:“讓我和賣主商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