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小人兒”也掙錢(1)(1 / 3)

第一節小孩子應該學掙錢嗎

“花錢自己掙”的外國孩子

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從小培養起來的理財能力和獨立自主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因此,在家長們中間,一個深入人心的觀點是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

美國家長從孩子幼年時起,就十分注重培養他們的勞動能力。據調查,在美國的各個幼兒園都設有美勞角、木工角等,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在家庭中,父母則設法給孩子創造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條件,普遍的做法是根據不同年齡讓孩子做自我服務性勞動。如一個美國家庭中有三個孩子,他們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8歲的小女孩會編織五顏六色的茶杯墊;10歲的男孩周末負責幫父親割草、澆花、打掃庭院;12歲的女孩能根據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種各樣美味的點心等等。

美國父母常常教幾歲的孩子學會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得一些收入。如割草、洗車、清理車庫、油漆牆壁、修剪花園等。有的小孩子幫忙送報可以得到一些報酬,有的小孩則會將用不著的玩具等擺在家門口出售。即使家庭經濟狀況很好,美國人也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靠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及其他費用。

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在畢業前,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才能畢業。

有一位美國女大學生談起自己“邊學習邊工作”的生活,覺得很有意思。她說,雖然有時覺得挺艱難的,可還是堅持下來了。她曾經問她父親,為什麼當她18歲時,就鼓勵她“離家出走”了?她父親回答說:“對一個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有兩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獨立性。”

如今,在美國的孩子們中間有一句口號,就是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孩子把找不到打工機會和向父母要錢看成是莫大的恥辱。有的孩子甚至托父母給自己找工作,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有自信,不惜自己出錢為孩子買受雇的機會。

在同為發達國家的英國,少年兒童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大約16%的英國青少年利用業餘時間打零工,以補充他們的零用花銷。最常見的零工為送報紙,也有孩子則在商場、酒吧或餐館打工。年齡小的孩子則通過在家裏幫忙,替爸媽幹活來掙零花錢,如打掃房間、照看弟弟妹妹、清理花園以及洗車等。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許多中小學生都要利用課餘時間,在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的勤工儉學現象則更加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一位日本家長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們不但不反對,更多的是給予鼓勵。這不但可節約一些開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

幸福而危險的中國寶貝

與發達國家孩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意識,動手能力差,而打工掙錢的能力就相差更多了。

在中國,多數家長認為,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就是讓他們生活得好,孩子成長中能給他們多少幸福就給他們多少幸福。一句話,隻要能給孩子創造最優越的生活條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於是,中國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大多成為家庭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生活上,家長們“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髒著、累著,而不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這種“包辦代替”從橫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縱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於是就出現了三四歲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飯,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係紐扣和鞋帶的現象。城市的小學生多由家長接送還不算,有的連書包都由家長替背;中學生還要由家長給洗衣服;大學新生入學很多由家長“護送”,甚至連床鋪都由家長給鋪好。總之,中國的不少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要親自把孩子從腳跟伺候到牙齒。

孩子上學以後,家長們除了對孩子的生活一如既往地關心外,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成為最受重視的對象。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們除了學習以外什麼都不讓孩子幹,更不要說讓孩子打工掙錢了。且不說經濟寬裕的家庭,就連經濟拮據的家庭,家長也往往勒緊腰帶,甚至東挪西借,以盡量滿足孩子的各項支出需要,甚至包括孩子虛榮的攀比消費心理。雖然近些年來,關於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但這種情況多數僅發生在家庭十分貧困的大學生身上,或者說是一種被動與無奈的行為,與國外大中學生普遍的主動的、不分貧富的打工現象不可相比。

針對中國的孩子普遍缺乏勞動觀念和自力更生意識的情況,專家們認為,其中責任主要在於家庭、學校和社會,而不是在孩子本身。就家庭教育來說,家長們在對孩子的勞動啟蒙教育中存在著五大誤區。

誤區一:鄙視普通勞動者。一些家長經常這樣教訓孩子:“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沒出息,就讓你去掃馬路、當工人!”於是在孩子的心目中,普通的體力勞動就成了“下賤”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