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能夠讓孩子獲得與勞動相關的經驗。
孩子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學到許多原來不懂的東西,可以從抽象到具體,增強對勞動的理解和認識能力。比如如何提高工作質量,如何與人團結協作;還可以讓孩子嚐試不同形式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出什麼是自己喜歡幹的,什麼是能幹得很好的,這樣能夠幫助他們在將來選擇滿意的事業和發展方向,為未來的發展作些必要的準備。
最後,能鍛煉孩子的商業意識和商業活動能力。
在如今和未來的商業社會,人們不可避免地要麵對紛繁複雜的商業現象,甚至直接參與一些商業活動。讓孩子及早進行這方麵的實踐,提高孩子對金錢和商業活動的認識,對於他們未來的生活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先期準備”。
每一位家長都會明白,孩子掙錢不為錢,但是,從小做起的這項功課,將會給他們的一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第二節掙錢是件很快樂的事
孩子天生並不懶
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會勞動、不去勞動是因為孩子“懶”。其實,孩子天生並不懶,勞動對孩子來說,既是一種渴望,也是一種權利。
兒童教育專家分析說,當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走路,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參與意識是很強的。見大人掃地,他會搶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掃;見大人洗碗,他會卷起袖子學著你的樣子動手幹;見爸爸修自行車,孩子也會拿著工具敲敲打打。他們把和大人一起幹活兒看得像做遊戲、玩玩具一樣有趣。如果在這時家長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積極性,並對孩子進行具體的指導,告訴他笤帚怎麼拿,碗怎樣洗,孩子會很高興的,而且會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既培養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又可以在將來通過孩子承擔家務而減輕自己的負擔。
一位母親敘述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天我在衛生間忙著洗衣服時,6歲的兒子在外麵問我:“媽媽,電飯煲的指示燈變成了保溫,是不是意味著飯已經熟了呢?”我說:“是”。兒子說:“如果要開飯了的話,我應該怎麼辦?”我說,隻要拔掉電源插頭就行。過了一會我洗完衣服,兒子跳到我跟前,一臉的開心,他說:“媽媽,你一定會很高興的。”我出來一看,飯桌上已經擺好了飯,還放了筷子,隻是電飯煲旁有許多飯粒。
這位母親說:“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小孩子其實很喜歡勞動,隻是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使自己的孩子喪失了勞動的興趣。等到孩子長大了,大人直埋怨孩子不愛勞動。我想大人也應該多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勞動的機會,不管他做得好還是不好。”
實際上,當孩子漸漸地長大,孩子自己也不再希望父母總是把他當做“小娃娃”看,他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而勞動就是證明他長大了的最好證據!
一個離開幼兒園即將上小學的小男孩,聽媽媽偶爾談起過上學要花很多錢,於是主動跟媽媽提出要通過幹家務活來“掙錢”,好給自己買鉛筆和本子。他甚至為自己設計了“致富規劃”:現在掙爸爸媽媽的錢,長大後再掙別人的錢!
如此可愛又懂事的想法,父母怎麼能夠不支持甚至不感動呢?
正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言:“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的勞動者。如果家長們真正了解了孩子,認真反省了自己的不正確的思想和做法,或許可以從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開始來教導孩子熱愛勞動、學會勞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小練就立足社會的本領。”
從做家務開始
雖然從家長的本意來說,孩子做家務後付給孩子報酬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但是實際上家務勞動是孩子能夠掙到錢的首選途徑。
除了依靠孩子自身的興趣,家長還應該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吸引和鼓勵孩子從事家務勞動。
首先,如前文所說,家長不能阻止孩子主動做家務。孩子能主動模仿大人幹家務是一件好事情,表現了孩子對勞動的興趣,這時一定要多加讚揚,並積極指導幫助孩子幹好家務活,千萬不能因為擔心孩子把事情弄糟而阻止他們。
在可能的情況下,分配家務時要把家務與孩子的興趣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孩子對自己擅長並且想做的事情總是滿懷信心的。
第二,要多鼓勵、多讚揚,以激發孩子的成就感。每當孩子及時完成了一項工作,做法又便捷,家長就要給孩子一些鼓勵。孩子勞動後得到表揚,會表現出勞動的成就感,會促使其在以後的勞動中更加注意勞動質量,養成精心細致的習慣。
另外,多一些讚揚和鼓勵,少一些挑剔和指責,能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尊嚴和價值。
第三,鼓勵孩子參與家政事務。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讓孩子參與一些家政事務的討論和決策,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這些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