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艾耶斯說,現在,孩子們關注的是如何讓這1800美元持續增值,但是從自己作為一位父親的角度來看,比這筆錢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從賺錢中學到的經驗——這些經驗將伴隨他們一生。
第二節常見的投資方式
銀行儲蓄
在進行最常見的投資活動——銀行儲蓄之前,有必要讓孩子了解一些關於銀行運作的基本知識和原理。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這樣既安全,還能得到一定的利息。但是銀行為什麼會提供一定的利息給存款人呢?這筆錢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實際上,銀行也是一個經營機構,隻不過它經營的不是普通的商品或服務,而是“錢”。簡單來說,一方麵,銀行通過支付利息等手段吸引人們把錢存入銀行,以籌集大量的存款;另一方麵,銀行把錢借給需要錢的企業和個人,向貸款者收取利息。兩者之間的差價就是銀行的經營收益。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上很複雜的過程,因為銀行要考慮到收取利息和支付利息之間的數量、時間等關係。即使事先能夠計算出收取的利息大於支付的利息,銀行還是存在風險的。為了降低風險,銀行希望儲戶能把錢存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內。
也許這樣說,孩子不容易懂,那就給孩子舉個例子吧。比如,一共有100個人把錢存進銀行,每人存100元,那麼銀行可以用來借貸的資金是10000元,正好有個商人來貸款,他需要5000元,銀行就貸給了他5000元。事情偏偏這麼湊巧,100個儲戶中有60個人要把所存的錢取走,那麼銀行怎麼辦呢?總共隻剩下5000元,不夠支付60個儲戶所需的6000元。在這樣的情況下,銀行將麵臨“擠兌”危機。
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銀行運用存期不等利息不等的方法來吸引儲戶去選擇長期、定期儲蓄。這樣才能有效地把風險降到最低。
當然,情況遠不止這麼簡單。如果100個人把錢存進銀行,結果沒有人去貸款,那麼銀行就必須自己來承擔儲戶的利息,這樣一來,銀行也將麵臨倒閉。所以,銀行一方麵要控製固定存款,另一方麵又害怕存款貸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要考慮另一個使自己不至於倒閉的途徑,於是銀行自身的投資與經營行為就此誕生了。
由此可以看出,銀行其實是向儲戶借錢來謀取自己的利益,為了盡量規避自身的風險並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銀行會采取各種措施達到這一目的。
談到這裏,我們可以把話題轉向儲蓄和投資——正是因為銀行製定了不同的儲蓄政策,才使“儲蓄”更像是一種“投資”行為。
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理解並向孩子闡明這個道理呢?
其實,把錢存入銀行,大多數人都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大筆現金放在家裏不安全,也不好保管,不如放在銀行裏,變成一個存折或一張存單,自然好保存,再說存錢還有利息呢!
這種想法不能說錯,但是很不夠,因為從思想上還沒有把儲蓄當做一種投資對待,而有沒有投資觀念,這一點很重要。
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儲蓄不應該是一種隨便的行為。存款儲蓄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期限,選擇存款儲蓄的形式和期限不同,得到的利息收入就不同。為了得到最大化的投資回報——利息,就應該通過比較不同儲蓄形式的利率多少,考慮期限的長短,細致操作,達到最理想的回報。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他們的儲蓄行為一般做不到如此複雜,但是儲蓄往往是孩子認識投資並開始投資活動的第一步,他們在儲蓄活動的過程中養成並表現出的投資意識才是最重要的。
下麵這個小故事就很能說明問題。
美國新澤西州的一位家長從開始給孩子們零用錢的時候,就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家“爸爸銀行”。家長利用家庭理財軟件,在家裏的電腦上給每個孩子都開設了一個賬戶,每周將他們的零花錢自動存入“爸爸銀行”,月息1%。有一次,女兒麗莎收到了一些現金作為禮物,她就跑到當地的一家銀行要存起來。當被告知年利率隻有3%至6%時,她吃了一驚,然後對銀行工作人員說了一句話,把他們弄得目瞪口呆,她說:“我還是去爸爸銀行存這些錢吧,那兒的利率高多了。”
保險是怎麼回事
小傑今年剛剛考上高中。開學的時候,爸爸說:“現在我們可以從保險公司給你領回學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