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進入投資世界(2)(1 / 2)

原來,還在小傑讀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為他買了一份“教育保險”,每年繳納1200多元的保費,要連續繳15年。在小傑考上初中的時候,保險公司已經支付了1000元的“初中教育基金”,現在,小傑考上了高中,爸爸又從保險公司領回了4500元的“高中教育基金”。爸爸還告訴小傑,等他考上大學時,保險公司還會給付11500元的“大學教育基金”,在他大學畢業時,保險公司又會付給他5000元作為創業基金。

小傑算了一筆賬,買這份保險總共繳納的保費是18000元,而保險公司從他上初中到大學畢業,付給他的各種“基金”一共是22000元。也就是說,買這份保險獲得的收益是4000元,而且如果他在保險期內生病住院了,保險公司還會根據情況付給他一筆醫療費。

“但是,我這麼多年都沒得過什麼大病,而假如我以後也一直不得大病住院,就得不到醫療費了,那不是很不劃算嗎?”小傑算完賬,覺得似乎有一點吃虧。小傑的爸爸笑了起來,然後詳細地跟他解釋了保險到底是怎麼回事。

傳統意義上的保險,是以集中起來的保險費建立保障基金,對被保險人由於特定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給予補償的一種經濟補償製度。它的本質是將一些損失分攤給眾多的投保人來承擔。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由保險人出麵,將大家集聚在一起,並製定一個特定的章程,讓參與的人定期繳納一定比例的保險費,大家的保險費集成一筆巨大的資金,當參與保險的人遭受重大損失時,這筆資金就可以彌補全部或部分損失,幫助其渡過難關。

對於小傑所提出的買保險“劃算不劃算”的問題,爸爸說,購買保險其實是一種預防措施,因為人的一生中存在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一旦發生意外事件經常會引起經濟上的損失,而參與保險隻需定期支付小額保費,卻可以使我們把風險事故所導致的經濟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當然我們都希望自身能夠平平安安,這時保險可能不會體現出它的作用和意義,但是當事情一旦發生,保險的保障功能就體現出來了。

爸爸告訴小傑,目前,“保險”已經突破了傳統的“保障”的概念,有的已經具備了投資功能。比如,現在市場上常見的保險產品主要可以分為四種:傳統險、分紅險、萬能險和投資聯結險。從種類上看,傳統險屬於純保障類保險,後三種保險則將保障和投資融於一體,屬於投資型險種。

那麼,這四類保險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總體來看,獲得同樣的保障,傳統險費率要比投資型險種低。因為傳統險如健康險、意外險、長期壽險等保障類保險,目的是風險保障,沒有投資功能。以傳統險和分紅險為例,假設獲得同樣的保障,傳統險需要投保人支付10元,則分紅險可能要求投保人支付11元。這主要是因為11元中,10元用來行使保障功能,而剩下的1元則被用於投資,由於投資存在風險,分紅險的保費會相應提高;但分紅險用於投資的1元可能會帶來較大收益,從而使整個11元最終得到的回報超過傳統險的10元。

爸爸說,目前市場上保險的品種非常多,但是隻要弄清基本原理和功能分類,保險這個工具就不難駕馭了。

小傑很快就明白了保險大致的概念,他甚至還進行了一下總結:如果投保的目的是為了規避風險,就可以選擇保障型的傳統險;如果投保人希望保障和投資相結合,就可以選擇投資型險種。當然,爸爸給自己選擇的險種,就屬於後一種啦!

讓孩子了解股票

18歲的南京某重點中學高二年級學生小趙成了新聞人物,原因是他小小年紀隨父親闖蕩股市,現已擁有50多萬元資產,而父親實際上隻是他的“操盤手”。

小趙從16歲起在父親的影響和指導下進入股市。兩年來,他的理財天分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相信自己的判斷一向是小趙的製勝法寶,事實也向他身邊的親友證明,跟隨小趙這孩子的判斷進行交易準能賺錢。